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新闻

文章内容

重庆力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_重庆力帆汽车研究院

tamoadmin 2024-08-27
1.在重庆力帆汽车公司上班怎么样?2.收购力帆只是第一步,吉利汽车正在布局一盘大棋重庆力帆曾经是享誉国内的民族品牌,也是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以造摩托车而闻名天下

1.在重庆力帆汽车公司上班怎么样?

2.收购力帆只是第一步,吉利汽车正在布局一盘大棋

重庆力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_重庆力帆汽车研究院

重庆力帆曾经是享誉国内的民族品牌,也是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以造摩托车而闻名天下,该集团创立于90年代初期,创始人是尹明善,据传他曾经被誉为重庆首富,可见财力雄厚。当初尹明善凭借敏锐的商机嗅觉以及精明管理,在集团成立后的10多年里,带领集团取得了迅速发展,2003年力帆集团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一举超越嘉陵和建设这两大传统品牌,表明了此时的力帆正走向巅峰,力帆的商业?帝国?也开始逐渐壮大。不过如今的力帆却急速陷入困境,步履挣扎,身背诸多债务以及最终到了宣告破产这一步,这个创造过很多辉煌的企业不禁令人感到惋惜。力帆集团依靠摩托车打出坚实的企业基础,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力帆也选择了战略转移,那就是进军汽车行业。尽管力帆在2003年达到巅峰,但是创始人尹明善却居安思危,此时的汽车行业逐渐兴起,而摩托车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日后的生存空间必定会萎缩,如果力帆不做出改革转变恐怕日后会陷入困局。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推动下,力帆便把目光瞄向汽车行业,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战略转变似乎一步步把巅峰的力帆逐渐推下神坛。2003年之后,汽车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非常吃香,面对这样的商机,力帆在此时也快速抓住机会,他们通过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并且改名为重庆力帆汽车,宣告进入汽车领域。可是汽车行业不是依靠热血就可以做好的,需要技术研发,而且还要面临非常严峻的市场竞争。力帆由于缺乏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并不像当初进军摩托车行业时那么顺利,也做过自主品牌创立的努力,由于国家有补贴政策,力帆还进军了新能源汽车,但是在坚守了十几年后,依然无法打出自己的名堂。2015年,力帆已经成为一个大型综合集团,拓展了汽车、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但是危机已经开始出现。2016年,力帆的汽车和摩托车市场整体销售额下滑,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因新能源汽车电池标示不符规定,力帆还被财政部取消了力帆新能源汽车补助资格,还深受汽车质量问题的困扰,困局加大的力帆,集团的发展便步步走向下坡。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的烧钱程度也是非常大的,竞争力度很大,力帆虽然选择继续坚持,但是最终还是难以熬过这场非常艰难的危机困局,走向了破产。

在重庆力帆汽车公司上班怎么样?

重庆力帆集团是一家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从事汽车、摩托车、通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然而,近年来,力帆集团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力帆集团成立于1992年,最初主要从事摩托车和发动机的生产。2006年,集团开始进军汽车行业,推出了自有品牌的轿车和SUV。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自身产品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力帆汽车的销量一直未能达到预期。

近年来,力帆集团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财务困境:由于汽车业务的低迷,力帆集团的财务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2019年,集团负债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面临严重的债务压力。

2.经营困难:力帆汽车销量持续下滑,导致集团经营面临困难。2019年,力帆汽车销量仅为2.2万辆,同比下降72.8%。

3.质量问题:力帆汽车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消费者满意度较低,影响了品牌形象和口碑。

4.产业转型:面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和竞争,力帆集团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力帆集团仍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2018年,集团成立了力帆新能源公司,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此外,力帆集团还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总的来说,重庆力帆集团目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财务困境和经营压力。然而,集团仍在积极寻求转型和发展,试图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寻求新的机遇。未来,力帆集团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收购力帆只是第一步,吉利汽车正在布局一盘大棋

以我所在的力帆汽车销售公司来讲的话,朝九晚五,五险一金什么都齐全,普通基本上月薪都在三千上下吧。

发展战略

“创新、出口、信誉好”这是力帆一贯以来的经营理念。自2006年力帆首款轿车520全球上市以来,凭借这款轿车力帆开始了向海外市场进军之路,从2007年至2013年短短几年时间。

力帆汽车出口量从4990辆上升至近6万辆,增长率达1000%,力帆汽车在海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未来两年内,力帆汽车的年出口目标将超10万辆,保持每年20%到30%的增幅。

据了解,2014年力帆汽车已定下出口8万辆的战略目标,通过继续通过出口业务,抓住海外大市场突围契机,以迅速、及时的市场反应和市场策略巩固和扩大现有市场,实现在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7家海外工厂500多个网络“出口领跑者”继续领航。

目前,力帆汽车旗下的全线产品都实现了出口,从轿车到SUV,再到力帆微车,全线产品都在参与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而根据力帆汽车未来2年产品发展战略规划,将实现轿车、SUV、MPV品类全覆盖,同时这些车型都有望投放在国内、国际市场同步投放。

在海外网络建设及工厂方面,力帆汽车已成功搭建了国内领先的海外网络布局,截止2013年,力帆汽车已远销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全球较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中,力帆汽车已连续三年蝉联俄罗斯市场销量最高中国车企,在俄汽车出口拥有绝对优势。

此外,力帆在世界各地还拥有7家海外汽车制造基地,和遍布全球的近500多个营销网络,这不仅是全球化战略的体现,更成为了力帆汽车全球服务提升的基础,将成为力帆汽车出口战略的新起点。

放眼未来,凭借一直以来所倡导的营销、产品、售后、备件、金融“五大体系”的立体建设,力帆汽车将要以更多的投入、更大的决心加快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在保证“出口领跑者”地位的同时,全力去实现“走出去”到“国际化”的崭新蜕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力帆汽车

一直以来,优胜劣汰这个词语在各行各业都适用,汽车行业也不会例外,早在几年前,吉利老大李书福曾经说过:未来我国的自主品牌将只剩2-3家。在当时公开发表后便引起了网络上巨大的舆论风波,很多人都在评论下方批评李书福根本就看不懂市场,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人们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对于汽车需求肯定是源源不断的,有了如此巨大的用户作为基础,车企哪有可能说倒就倒。然而事实果真如李书福所说那般,越来越多的国产车企退出市场,走向死亡,这里面不乏有我们所熟悉的夏利汽车。而在最近,力帆汽车的一则破产声明也预示着这种情况在未来只增不减。

其实力帆生命走到尽头这件事早有预兆,因为2018年的时候,力帆汽车就宣布以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至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明面意思就是将力帆汽车的生产资质卖给了理想汽车。要知道,这可是汽车生产资格证啊,没了它就不能合法造车了,尽管当时力帆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知道力帆汽车只是苟延残喘,距离生命的尽头已经越来越近了,它要想活下来,唯一方法就是等着大财主来搭救它。

事实证明力帆汽车是的,最近力帆汽车发布公告,内容显示吉利汽车通过组成基金会和产业投资人名义来对力帆进行重组,而重组过后吉利汽车将会成为力帆汽车第一股东,正式成为吉利旗下子公司。

商人总是逐利的,李书福也不例外,他之所以会花大价钱收购力帆,那肯定是力帆身上有他想要的东西。

首先李书福看上了力帆的换电服务。由于目前正处于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交替时期,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内布局新车,除了有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汽车厂商之外,还冒出了许多在过去从未出现过的造车新势力,车企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比现在要激烈不少,稍有不慎就会被甩出主流阵营。虽说吉利目前在新能源板块的地位并不差,但多一项业务终究是好事,况且今年两会期间,换电站首次被列入“新基建”范畴,紧接着7月份工信部表示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换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并鼓励新能源车企多研发可换电车型,而到11月份,再次有相关文件鼓励换电站设施建设,从以上种种文件和说明可以看出,未来换电站会成为一个新的风向标。

除了换电业务之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能源出行也是吉利所看重的卖点之一。力帆汽车曾经推出了盼达用车,希望借力租车服务来缓解企业资金流压力,但无奈力帆终究还是入不敷出,业务持续亏损,进而出现车辆无人维护,用户退押金困难的情况发生,市场口碑一落千丈,但这些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吉利是看重盼达用车在西南地区有着巨大的用户基数,而这正是吉利所缺少,预计收购之后,盼达用车将会联手吉利目前旗下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继续扩充这部分的市场份额。

最后,吉利收购力帆后除了继承债务之外,还可以得到旗下生产。比如说占地740亩的鸳鸯工厂,吉利完全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去租借或购买土地,转而在鸳鸯工厂所在区域进行改造升级。其次,吉利收购力帆背后有重庆地方的推动,由此一来,吉利以后可以把重庆当做一个支点,向着整个西南地区扩散式发展,在这片新能源汽车还未完全开发的市场上占领优势地理位置。

在完成企业重组和新工厂建设后,力帆将会在重庆投产吉利旗下纯电动MPV车型“枫叶80V”,这意味着力帆很可能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此外,这次收购可以说是双赢局面,对力帆来说,傍上了吉利这位大款,未来只要踏实努力干,不愁没饭吃,而对于吉利来说,力帆耗时二十多年布局下来的可以尽情为自己所用,无疑是剩下大量时间与精力,有助于加快布局脚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