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测评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值得去吗_小米汽车现在的处境如何

tamoadmin 2024-09-08
1.“定位已死”到底是不是个谎言?2.雷军这一年:搬家结束北漂,市值折损3000亿,开小红书和女生交友3.小米造车,最急的不是雷军,是武汉4.雷军造车,投入百亿

1.“定位已死”到底是不是个谎言?

2.雷军这一年:搬家结束北漂,市值折损3000亿,开小红书和女生交友

3.小米造车,最急的不是雷军,是武汉

4.雷军造车,投入百亿赌上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5.小米公司应该取的竞争战略?

6.为什么有人说有钱人买华为,穷人选小米?

小米汽车值得去吗_小米汽车现在的处境如何

题图:多面性,马克笔作品,由画家徐徐授权尹生价值观独家使用。

摘要: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因此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这是未来的小米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经历了2015~2016年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后,小米在2017年出现了比较强的反弹,如果雷军的话可信,那么小米全年应该终于完成了本该在2015年完成的收入目标――1000亿元。只不过这个小米已经与巅峰时期的小米不同――之前那个小米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参见我在文章后半部分附上的2016年5月的文章《小米的时代结束了》):

巅峰时期的小米几乎完全领导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崛起的中国智能手机王者――而过去一年尽管小米手机市场份额提高较大,并且重新跻身全球出货量的前五(排名第五,中国公司中排在华为和OPPO之后),但在大本营的中国市场,它也仅排名第五,因此还很难说迎来了曾经的时代。

抓住了快速成长的印度市场,是小米手机反弹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从中你似乎能看到曾经让它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因素,比如高成长市场,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用户对其线上销售模式的热情。但现在还很难判断这是否意味着印度用户已经认可了小米品牌,即便如此,也不知道他们在换机时是否仍然选择小米――谁能想到曾经对小米那么疯狂的中国用户很快就转向了其他品牌?

同时,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分散的海外用户可能不如中国用户那么有价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用户浓度可能会限制商业变现,这也是中国化的微博市值远超全球化的Twitter、主要局限在中国市场的阿里和腾讯的市值却接近甚至一度超过全球化的亚马逊和Facebook的重要原因――而来自用户运营的收入贡献了重要的动力,也是小米模式中最有想象力的部分。

小米自身在产品多元化和外部生态链上的广泛布局也贡献了重要的动力。就像尹生在2014年左右的一篇关于小米的文章中提到的,小米的一个重要机会,就在于围绕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的产品多元化(就像三星所做的那样),而这些丰富的周边产品,既能增加用户和品牌变现,也可以丰满小米品牌外延和用户体验,强化用户关系。

由于中国在电子和家用电器领域拥有高效的制造能力,这让小米这样的中国公司有机会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成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特别是更在乎价格的新兴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就拥有全球最大的、价格敏感性的市场,这个市场已经诞生了美的、格力这样市值接近或超过500亿美元的家用电器巨头。

但小米要想在手机和广泛的消费电子领域取得像美的和格力在家电领域取得的地位,还必须在产业链上谋求更强有力的位置――没有在零部件领域的统治地位和相应的交叉补贴与战略价值,三星的很多产品都将无法继续竞争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三星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后(这也让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公司从中受益),仍然在全球市场守住第一的位置。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手机、电视、电脑这样的行业持续赚钱或值钱的公司并不多,因为这些行业的关键零部件价值占比很大,而且大多没有掌握在中国公司手中,而格力和美的之所以赚钱和值钱,也是因为它们的主要产品领域的零部件价值可能不像前面几个行业高,或者已经国产化了。

这也让我相对更看好小米在手机周边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前景,虽然它在智能家居市场可能面临美的和格力、以及雄心勃勃的华为的竞争,而手机周边的前景又与手机的前景息息相关。

相比而言,华为在手机行业可能更被看好,因为它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不错进展――尽管这也可能让它在进军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时,会遭受到更多的敌意,就像这几天在进军美国市场时遇到的,AT&T迫于压力临时放弃了和华为已经谈好的合作――这也折射出中国公司在实施产业链扩张时的难度。

与华为比起来,小米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互联网基因更强,更善于运营用户关系。可以说用户关系是整个小米系统赖以持续的根本,包括用户对小米价值的认知与认同,以及稳定用户入口的形成――这既可能体现于手机这样的硬件入口,也可能是内容或服务的强入口,这些层次通常会相互强化。

目前小米在每一个层级都没有建立绝对领导地位:手机既是获得持久收入、用户关系和硬件层次的入口的关键,也是其价值认知和认同的核心,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它在这个领域离建立主导地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在内容和服务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而不强,目前它在用户运营方面的成绩本质上仍然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对手机屏幕的“掌控”。

何况,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这也是为什么按照收入或盈利指标,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纯运营性互联网公司建立了一种持续运营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只要足够强劲,就可以超越单个产品或用户生命周期的波动。

而短周期软件和硬件公司则没有那么,每一次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都意味着用户关系的考验,同时,这些公司还面临着更高的销售成本,因此通常毛利率都不如运营性公司高,后者的毛利率水平通常都在50%以上。就连在硬件领域公认的全球最优秀者,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的市销率只有不到4倍,市盈率长期低于20倍。

同样,通过硬件建立起的用户关系入口也通常并不想象那样具有可控性,就像尹生在2015年的文章《手机是最唾手可得、也最廉价的资本故事2015》中分析的: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一种关于在这个行业成功的基本认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你必须牢牢控制用户和他们的行为。当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的成功模式缺席或前途渺渺时,通过手机屏幕来获得和控制用户,就成为最为流行、也最唾手可得的故事。

只不过这种逻辑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选择用哪种手机,是用户的权利,而一旦他/她决定用一种新的手机去替代原有的手机,他/她背后的那家手机公司将再也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即便苹果也不例外;同样,你也无法真正要求用户安装或不安装某个应用。

因此,如果小米不能在手机领域建立起绝对领导型地位(在这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可能性机会,比如如果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步三星后尘,或者三星在全球继续下滑,就可能给中国公司让出更多机会),或者在内容和服务领域建立起足以独立于小米手机的入口地位,那么它的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就始终会受到压制,而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是决定一家公司特别是类互联网公司估值水平的最关键指标。

就目前的确定性水平,和收入水平,如果在上市时能估值接近千亿美元,甚至只要能超过500亿美元(要知道目前全球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500亿美元的都屈指可数),就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功――要知道2014年进入的投资者拿到的估值是400多亿美元,而那之后随着进入谷底,据说这个估值水平遭遇了不小的压力,而即便按照市值千亿美元折合的年复合收益率可能才接近20%,这个回报水平并不算太出彩。

至于市场传言的2000亿美元估值,我宁愿相信只是一种估值议价和传播策略,小米历史上就一直非常善于打这样的组合拳,就像我在2016年旧文《小米的时代结束了》中写道的: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媒体等)注入,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注:本文主体摘自《尹生年度互联网观察:社会共识、技术驱动和AT现实》一文,有增改,若想阅读全文,请前往尹生微信公号:尹生价值观。

附:2016年5月旧文《小米时代结束了,坏在不够偏执》

去年(2015年)初,尹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2015:小米与反小米者的决战之年》,在那篇文章中,我暗示小米必须在这一年中证明其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从硬件以外赚到足够收入,以补贴愈来愈惨烈的价格战,甚至在硬件免费的情况下也能运营下去。

而小米的对手――我当时认为主要对手之一是华为――则必须在销量进而是产业链控制上远远超过小米,封杀小米向生态盈利模式切换的可能性。我当时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是中国和全球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但小米的规模也正接近达到依靠内容和服务就可以相当程度补贴价格战的程度――这是从硬件盈利模式向内容服务盈利模式切换的前提。

在写完这篇文章大约5个月后,我回到了我的家乡,一个典型的四线城市,我在那里发现的事实暗示,胜负的天枰可能正倒向反小米者们――我的那些在2014年还充满热烈期待的、试图通过我搞到一个小米F码(拥有该码买小米手机不用等候)的亲戚朋友们,几乎再也没有提起过小米,他们的口中讨论更多的是苹果、华为、OPPO这些品牌。

说实话,他们的消费倾向让我吃惊不小。我听得最多的是,“现在没有2000以上(的手机),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很不幸在他们的印象中,小米已经伴随着红米的铺天盖地,被牢牢钉在了廉价机(在一些中国用户眼中,这个词有时会与低品质相伴随)行列。

小米的预期管理游戏:循环推高的销量、估值和传播议程主导力

现在,战争的结果已经相当明了――曾经的神话创造者被新的竞争者所替代――在IDC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华为取代了小米位列第一,而小米的份额则掉在了华为和苹果之后。尽管2015全年小米在中国仍然是第一,但在全球的份额仅位列第五,在中国厂商中排在华为和联想之后。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的排名已经被挤出了前五,而在进入前五的三家中国公司中,除了华为外,其他两家是过去几乎没有被小米列为对手的OPPO和VIVO。这两家公司的特点是,它们主要的精力都在2000元以上的中端细分市场。

比出货量份额下降更糟糕的是,小米作为一种风潮的结束。表现在它对传播议程主导能力的下降,而过去这是它整个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饥饿营销是其极致表现):“小米”的百度搜索指数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出现了7次在25万以上的高峰,其中5次在30万以上,而2015年以来只有两次出现在25万以上(30万以下)。

支撑小米神话的另一大动力――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也面临急转直下的形势。据一些外媒报道,投资机构们已经考虑下调小米的估值,认为其2014年时450亿美元的估值相对目前的经营处境存在高估。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媒体等)注入,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但就像不存在永动机一样,也不存在永远不要求兑现的预期。当人们面对小米让人暂时失去理性的漂亮数字时,总是会忽略小米神话背后的环境因素――毫无疑问,中国世界第一的手机制造能力,以及谷歌在应用商店层面的培育,为小米模式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是所有公司都能分享的,同时中国智能手机的雪崩式增长(几乎与小米的诞生同步,2012年增长135%,2013年增长50%,2014年增长31%),又为其提供了动力。

但进入2015年,增长的发动力突然熄火,全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了2.5%,远低于全球10%的增长率,而不幸的是,小米的销量过于依赖中国市场,不像华为那样全球化程度较高。但仅这点仍不足以让小米神话破灭,同样立足中国市场的OPPO和VIVO的成功证明了这点。

小米的三大失误:市场切换不成功,错失产业链布局良机,以及不够偏执

失误一:用户从发烧友群体向大众群体切换时,过于依赖价格一种竞争维度,忽视了品质和个性化维度

早在2012年,尹曾经在福布斯中文网撰文《40亿美元估值的疯狂:小米可能步凡客后尘》,在该文中我曾提到小米必须面临的一个战略切换,即从早期的发烧友市场向大众市场切换:

到目前为止,它主要的用户都是那些技术发烧友,对他们而言,小米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不是苹果,以及它提供的让它们参与到小米进化过程中的机会,即便小米的产品和服务有点瑕疵,他们也有较高的容忍度。但要达到1亿部的销量,小米必须争取更多的对技术没有任何兴趣、只对价格、品牌和性价比感兴趣的大众用户,而他们可是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

很不幸,小米取了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切换――直接瞄准1000元以下市场的红米。在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用户还是以首次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为主时,这种模式还来了虚的繁荣――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教育了市场。

但当市场倾向于饱和时,用户从首次使用智能机为主转向智能手机换机者群体,他们开始寻找更能符合或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或者仅仅换一部更加可靠、品质更好的产品,至少是他们认为的可靠好产品(尽管价格也更高,而这时他们已经尝到智能手机的好处,不确定性的降低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钱),而此时红米在烙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也使小米的整体品牌受到连累。

失误二:没能及时在产业链布局和提高产业链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

雷军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第一个从一开始就有产业链经营意识的人,这帮助他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之旅,也启发了更多的创业者。但当一家公司的销量从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甚至几亿时,其在产业链的角色也从一个拾遗补缺者,转变为产业链的重要变量,这一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竞争。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手机制造产能,但整个产业链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产量在一定时期是相对有限的,最终对这些零部件和整机的产能的掌控能力,就会转变为对参与竞争者的交货周期、资金周转率、用户满意度、生产成本等的制约或影响。

华为正是借助了其自身的关键零部件布局,以及在设备行业积累的全球产业链影响能力,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但华为十几年在设备领域的耕耘也不容忽视,它帮助华为建立了支撑一个关键零部件业务的自身规模,以及华为作为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一品牌价值。

而作为创业新星、没有太多华为这样的的小米,将更多的精力和用在了手机的周边产业,比如智能硬件等。但问题是,当小米手机的行业地位不再时,这些周边产业也会变成无根之木,那时的小米最多作为一个投资者从中分享部分收益。

失误三:不够偏执,未能将“硬件免费+应用服务收费”的模式做到极致

在雷军最初为小米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包括手机、应用与服务、MIUI这三环,最理想的情况是,硬件免费,通过应用和服务盈利。但要实现这种理想模式,就必须有足够的应用与服务,特别那些即便离开小米手机和MIUI仍能够运转的应用和服务,这样它的规模就可以超越手机用户数量的范围,提供某种战略上的确定性。

在这方面,小米甚至不如乐视极致,后者通过硬件定价权的牢牢掌握和贯彻――它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取硬件免费+内容收费的模式――成为互联网电视领域最主要的力量之一,乐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与其在领域建立的地位密切相关,为内容付费正在成为用户可以接受的行为之一。

对小米而言,仅仅是基于对屏幕的掌握而作为一个应用分发商的存在,无法帮助它建立起可持续的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一则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再则安卓的系统不像苹果,它是开放的,而且以免费为主,这让它无法建立起苹果那样的应用和服务独特性(即便苹果,这种独特性也在下降)。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小米真正需要的,是像乐视那样的拥有一定行业优势地位的用户付费业务,以便当它向用户免费提供硬件时,可以有足够的收费业务来弥补其成本,或者反过来,通过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来提高其硬件的吸引力。

只有这时,它才能沿着红米打开的缺口,继续向下,直到免费,以便牢牢掌握定价权――现在,它面对的是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和品牌定位下移的双重压力。目前不知道小米能否整合雷军系的,最终实现“硬件免费+内容服务收费”的模式――在已有的手机厂商中,它是最接近拥有这种模式所需的基因和条件的。

小米的未来:手机公司?硬件公司?电商公司?互联网公司?

2013年,我还在福布斯时,曾经访过雷军,并将其作为封面人物(参见《雷军:通往百亿美元》),当被我问到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时,他回答道:

“我知道关于小米是哪一类的公司一直有很多争论,今天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纠结了。我们既是硬件公司,也是电子商务公司,也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没关系,我们是全新模式,很难归类是哪类公司。”

但今天看来,无论希望成为什么公司,小米最现实、也最可能的选择,仍然是首先成为一家持续成功的手机公司或硬件公司,就像尹生在2014年的文章《估值小米(一):它仍然是家手机公司》一文中已经详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百度或其他搜索框中输入相关标题搜到,正是在那篇和随后的几篇中,尹生认为小米的估值最多只有200亿美元,这一判断今天已经得到验证――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

拨开所有的包装,小米本质上和三星、联想、诺基亚没有区别――它首先是家手机公司,因此必须首先作为一家手机公司生存下来。

在一段时间以后,想象力开始让位于残酷的现实,小米未必就能轻易取得三星和联想(作为一家多元信息产品提供商)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诺基亚曾经获得的成就――在电子消费领域,几乎还没有一家公司仅仅凭借各种诱人的故事和创新的营销手段,就能让用户长期驻留脚步,无论如何,你首先必须是一家性价比优秀的产品公司。

现在,是做出选择,并奋力一搏的时候了:继续坚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硬件免费+内容和服务收费),守住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手机/硬件公司的地位――这是小米商业模式的基石――在这方面,小米仍然最有机会,或者干脆成为一家电商。

否则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像曾经的凡客那样在纠结中错失良机――后者主要是在品牌与电商两种模式之间犹豫,最终既无法像一家电商那样完全以规模增长为中心,又因为追求量的增长而拉低了品牌,丧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个性。

尹生价值观,只聊与互联网有关的、正在创造或毁灭价值的方法和趋势。本人系百度百家号签约作者。你也可以前往雪球查看尹生的专栏文章,或者加微信号jiazhixian1与尹生一对一交流(添加时注明真实姓名/行业/公司)。申明: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定位已死”到底是不是个谎言?

雷军外号雷布斯,余承东外号余大嘴。作为科技圈的两个大佬,影响力有多大那是稍微懂点数码的人士应该都知道的,虽然这两个人是死磕到底的对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爱吹牛,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么两位大佬都有哪些最经典的语录呢?他们吹过的牛现在都怎样了?

雷军:小米5到10年成为全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

目前,小米能成为世界头号球员还没有任何迹象和趋势,但老实说,雷军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虽然他可能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雷军在质疑和嘲讽中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成本效益路线。小米是在跌跌撞撞中长大的。只有少数手机公司在亏损后才能再次盈利。可以说他们已经重生了。如今,小米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公司成立9年来,已跻身世界500强,令人惊叹。

于成东:领先苹果三年,领先三星五年。

我记得2016年,俞成东曾公开表示,华为将在3年内超越苹果,5年内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当时可以说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俞成东也遭到许多网友的嘲笑和嘘声。很多人认为俞成东是无法控制的,因为当时苹果三星是绝对的霸主。不知不觉,现在是2019年。华为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完全超过苹果。华为正在努力赶上三星。于成东的预言会实现吗?

事实上,敢于自夸并不是坏事。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喜欢吹嘘。虽然小米和华为命运不同,但它们是中国智能手机史上最重要的两家企业。雷军和俞成东衷心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跨越中国的国界,走得更远,这是企业家的风范。

雷军这一年:搬家结束北漂,市值折损3000亿,开小红书和女生交友

?定位理论,这个曾被许多营销人奉为圭臬的法则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定位已死”的论调更是由来已久。

? 2015年,中国区总经理邓德龙曾向雷军喊话:小米的战略偏离!他认为,小米着手打造的小米平台和生态战略侵蚀了小米赖迅速崛起的“直手机”地位。然而,如今,去年上市的小米市值已超过2100亿港元。如果小米当时没有进行品类扩展,而是固守在手机领域,可以想象他现在面临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但不可否认,邓德龙当时有这样的背景。贾多宝和向飘飘是定位理论的最好证明。虽然影响其后期衰落的因素很多,但它们与基于定位理论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毕竟,什么是“定位”?

杰克·特劳特曾说过:“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在顾客心目中与众不同。这就是定位。”特拉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定位理论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小米的品牌延伸、京东的品类扩张、汪虹的粉丝经济等众多成功案例明显违背了定位理论。让人一次次质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定位”理论还有效吗?

无论是香飘飘还是佳多宝,他们也感兴趣定位,失败定位。当一个品牌只代表一个狭隘的范畴时,就不存在品牌延伸的可能;盲目确定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只会加速自身的衰落。就像当年的柯达,只把自己定位为胶片,在拍摄和数字化时,柯达一个世纪都逃不掉破产的命运。

小米造车,最急的不是雷军,是武汉

文 | AI 财经 社 实习生 孙浪

编 |鹿鸣

在上市一周年之际,小米搬家了。

7月9日,小米新总部于小米赴港上市一周年之际开始启用,当晚举办开园仪式。此前,小米在海淀清河附近的办公区较为分散。每日经济新闻援引小米内部员工透露,新总部能够容纳1.6万个工位,北京地区的小米员工接下来都将陆续入驻。

小米终于像BAT等互联网大公司一样,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总部大楼。早在2015年7月23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在微博上说到,“小米在北京创业五年,像北漂,首先是银谷大厦,接着是卷石大厦、宏源大厦,再搬到五彩城大厦,又租了五彩城周围四栋楼,几乎一年搬一次!”多次的搬迁,让他对在北京有一个稳定的办公地点有着深深的寄望。

7月9日,小米上市一周年当晚,雷军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股民的愿望还没实现。

股票跌势止不住

7月9日对小米来说是个大日子。无论是2018年7月9日在港股上市,还是2019年7月9日北京新总部开园,都是小米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但是,上市这一年间,小米的股价却是一路狂跌。雷军在当日盘后庆功宴上说出的:“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还言犹在耳,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股价遭到腰斩。

截至7月9日收盘,小米集团收跌1.14%,报收9.50港元,市值2283.78亿港元。相较于17港元的发行价,一年时间,小米股价跌幅高达44.12%。 与2018年 7月18日小米最高市值5291.7亿港元相比,蒸发了3007.9亿港元。

这样的对比使得小米在资本市场的处境显得十分尴尬。据媒体报道,小米的上市吸引了大佬们纷纷为其站台。继李嘉诚、马云、马化腾以个人名义认购小米股票后, 财经 媒体人吴晓波也发文称买入20万美元小米股票,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更表示以个人资金从二级市场认购了1亿美元小米股票,美的集团也表示持有小米近1亿股。

但是这并没有为小米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其股价依然一路下行。

据搜狐 财经 报道,小米集团为提振股价,于今年初发起首轮回购。1月17日至1月22日间,小米集团先后3次回购19.22万B类股份,耗资近2亿港元。

自6月3日起,小米集团再次启动了第二轮股票回购。当天,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公开市场购回1102.94万股B类股份,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份约9.0492港元。随后,在接下里的一个月内,小米集团先后进行了19次股票回购。

但是就目前小米的股价形势来看,今年以来的这22次股票回购行为并未对小米的股价产生良好效益。

还有一起是在6月19日,据美国 科技 媒体The Verge报道,小米在西班牙的宣传图被指剽窃3D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的三件作品,并将这三件3D作品揉合成一幅新的宣传海报图,用以在西班牙推广公司的设备。而卡塔也在他的个人社交平台上表示,他100%确信小米使用了他的作品。

对此小米依然马上做出回应称,在调查了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对小米西班牙网站误用其作品的评论后,我们已经确定,一名设计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塔卡的设计。小米已经从网站上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决定立即解雇这名员工。

物联网促新发展

尽管股价在跌,但小米还是一家挣钱的企业。财报显示,2018年,小米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52.6%,经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5%。

2019年初,小米宣布拆分出Redmi,从而解开性价比束缚。雷军找来了金立集团原总裁卢伟冰操刀红米。让红米专注极致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而小米专注中高端和新零售。

在2019年1月的小米年会上,雷军宣布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这意味着小米战略从“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撑起十亿估值”替换为“手机+AIoT”。

智能手机业务是小米收入的大头,营收占比达六成以上。2018年,小米在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保持大幅增长。据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226亿台,市场份额为8.7%,出货量同比增长33.2%。

但是根据Canalys于2019年4月公布的数据,小米位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四名。2019年一季度,华为在中国市场份额为34%,OPPO和VIVO分别为19.1%和17.1%,小米则为11.9%;并且小米出货量同比上年下滑13%。

由于市场的饱和,智能手机无法支撑小米的高速发展。所以物联网成为了小米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米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生态链产品,除了卖手机,也有其他硬件产品的销量。一位江苏的小米旗舰店负责人曾对AI 财经 社透露,他们店里的收入60%来自手机,40%来自于生态链产品。多位经销商认为,小米的硬件生态链产品目前还无法被其他家超越。

数据显示,"IoT与生活消费品"也就是小米物联网生态产品2018年收入438亿元,同比增86.9%。增长来自于智能电视、米家扫地机器人、小米手环等生态链产品的需求的快速增加。

在过去一年,小米频繁进行架构调整,据AI 财经 社粗略统计,仅在公司架构上,小米过去一年进行了7次调整。

朝着女性前进

小米的手机业务也发生了改变。2019年4月15日,小米接收了美图的手机业务。随后,7月2日,小米发布了面向女性用户的小米CC9系列,主打拍照和设计。意在解决小米手机使用者性别失衡这一问题。为此,雷军甚至在小红书上注册了账号,用来向女性用户宣传CC9系列。

据新浪 科技 报道,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行业报告显示,小米手机用户中,有近七成为男性,女性用户占比仅30%。这与OV的五五分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一直给外界留下用户大多为男性商务用户的华为,其男女用户比例也达到了四六分。

因此,小米CC9系列手机的发布,对小米的手机的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影响。

雷军造车,投入百亿赌上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当小米官宣造车的消息传出时,武汉人比北京(小米总部所在地)人更着急。

在民众的强烈情绪之下,武汉的热情和效率同样不低,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便回复道:" 我们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 "。

武汉人民的热情并非一厢情愿。

雷军的家乡仙桃市紧邻武汉,他的母校是武汉大学,而正是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雷军开始了自己的程序员生涯,这里就是雷军的青年时代,是他走向全国的起点。

现在,武汉光谷有小米的第二总部,而近几年在国内芯片投资领域大展拳脚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投资基金,也与湖北国资有着密切联系。

在一系列的 情感 和商业纽带下,武汉和小米联姻造车似乎并非不可能。

如今新能源 汽车 格局未定,但新能源 汽车 之城的基本格局大有清晰之势。

蔚来已经和合肥以及安徽深度绑定,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小鹏在广州获得无数扶持,自建工厂已落地旁边的肇庆;上海则有 " 大鲶鱼 " 特斯拉;即使是与武汉同为中部重镇的长沙,也有和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但提起武汉新能源,你能想到什么呢?

武汉对新能源缺少兴趣吗?恰恰相反。

2009 年,武汉率先成为国内首批获批推广应用新能源 汽车 规模化的城市。紧接着,武汉到 2020 年,新能源 汽车 整车产能达到 60 万辆,力图成为国内中部新能源 汽车 中心。到了 2012 年,上海通用 汽车 落户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新城并建立生产基地;两年后,比亚迪宣布其武汉基地落户武汉市黄陂临空产业园,并投资 30 亿元建设新能源 汽车 基地。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像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不可阻挡。

武汉东风本田 汽车 有限公司第三工厂

然而工业重镇武汉,并未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激起足够的水花,当其他城市正在为争夺 " 新能源 汽车 之都 " 而打得不可开交时,武汉仿佛生了锈的老牌 汽车 ,踟蹰不前。

汽车 行业分析师张翔对 ZAKER 科技 表示,在过去几年的新能源浪潮中,湖北最重要的车企东风 汽车 投入不足,导致其逐渐落后于行业,而它的停滞连带整个武汉甚至湖北都掉队了。

" 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对一向风风火火,早餐都要走在路上吃的武汉人来说,并不十分体面。

要抹去身上的 " 锈迹 ",除了打磨原有车身,最好的方式是,换一辆。

但对武汉来说,可供挑选的已经不多了,新能源 汽车 " 三巨头 " 皆已名花有主,即使是一辆车都没卖的贾老板都被珠海抢了去。虽然雷军连小米 汽车 的名字都还没想好,但张翔认为,小米在品牌、智能软硬件等领域均构建了自己的优势,如果落地,对武汉的产业拉动无疑是巨大的。

雷军对武汉确实蛮有感情。

1987 年 6 月,从武汉寄来的一封录取通知书,把他从无名小镇带到了视野广阔的大都市;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他遇到了那本改变人生的《硅谷之火》;在电子一条街给人修电脑,为他积累了最初的商业经验 ……

小米武汉总部开园那天,雷军站在新建的办公大楼里难掩激动:" 正是因为这里是我人生事业的起点,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青春回忆,所以我一直想为武汉、为东湖高新区做一点事情。" 他希望,未来十年能把武汉建成小米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

当然,这是从雷军个人 情感 角度而言。但决定小米未来方向的千亿级投资,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地随性而动。

武汉大学第五届校友珞珈论坛举行 雷军回母校演讲

某种程度来说,小米需要武汉,并没有武汉需要小米那般强烈。但张翔认为,武汉对小米依然有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武汉以及周边黄冈、襄樊等城市拥有极为完备的整车制造能力,不少 汽车 零部件厂商同样相伴而生,对没有自建车厂的小米来说,光制造和生产就已经十分具有吸引力了。

同时,也正如前文所述,失意的武汉正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如果有优秀标的,武汉绝不会轻易放过。再加上小米和湖北一向关系良好,心属武汉并非牵强之举。

此外,张翔认为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是,小米和武汉面临类似处境——他们都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了。如果小米跟随已有的新能源车企,进驻话语权强势的城市,那以目前小米造车的进度来说,它大概率不会是那个最让人偏爱的孩子了,毕竟他们已经要供养一个非常能吃的大胖子了。

汽车 产业百年发展史,城市与车企都会相互烙印,在各自身上留下自己的标签。" 东方底特律 " 已无人会去争夺,但 " 新能源 汽车 之都 " 的乱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对小米来说,像武汉这种好,政策强,又舍得将小米放在优先位置的城市已经不多了。同样地,对武汉来说,像小米一样意志坚定,预期投入巨大的 科技 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当 52 岁的雷军站在小米的十字路口时,当他言语哽咽地说将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时,除了老套的情怀,还应该有能够支撑小米造车的坚实后盾。

而当建城 3500 年的武汉想要摆脱过去的桎梏,奋勇前行时,除了热干面和滚滚长江,还应该有面向未来的产业机会。

命运的巧合之处在于,现在,他们都成了对方为数不多的选择。

参考资料:

《给补贴、争车企、抢:谁能成为 " 新能源 汽车 之都 "?》

《雷军与武汉的往事》

ZAKER 科技 出品

文 / 刘凡

编辑 / 黄嘉敏

小米公司应该取的竞争战略?

文 | 南方

编辑 | 美龄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造车的话题真的层出不穷。

首先是小米,一直否认造车的小米还是没有逃过“真香”定律,雷军高调宣布造车,并揭秘定位中高端的小米首款 汽车 将在3年内推出;据悉滴滴也已经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就在前两天,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等厂商以“Huawei Inside”的方式合作的首款Huawei Inside(HI)智能纯电轿车ARCFOX极狐阿尔法S正式发布,华为“造车”顺利迈出第一步。

而几天前,雷军与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大佬聚会的照片也一度引发轰动,与他一起合影的是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蔚来创始人李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理想 汽车 创始人李想。正因如此,“雷军成立造车者联盟对抗燃油车”的言论在网上流传开来。

其实这只是华夏同学会的例行聚会,今年恰巧是雷军做东,而且时间点选在了小米官宣造车之后。这次同学会的参与者还有红杉资本沈南鹏、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创始人程维、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以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等等一众投资圈和互联网圈的大佬。显然,此次“同学会”的举办,让众多企业家对未来新能源 汽车 内容展开探讨,这不仅将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在未来发展上形成共赢,也将为小米集团进军造车领域提供更多意见。

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时说的话,颇为壮烈,“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 汽车 而战。”在新能源车的第二波战事中,智能电动 汽车 企业整合,抱团取暖的确十分务实且必要。

官宣造车简单,但真正要造一台车其实并不简单。造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个难度几何级上升的红海领域,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李书福当年回应造车时曾经说过, 汽车 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个沙发”。而智能车大行其道的新赛道上, 汽车 似乎要变成“一部手机加上四个轮子”了。

2014年,雷军作为法人的顺为资本以创始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到了蔚来 汽车 的创办,同年成立的小鹏 汽车 ,也获得了顺为资本的投资。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三家龙头企业,雷军一人就投了俩。紧随其后的2015年,小米开始申请各种 汽车 专利。

作为特斯拉最早一批车主、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的早期投资人,雷军坦言,过去几年,小米高管会上也讨论过几次 汽车 业务的话题,但那个时候,小米的主题是补课,首先要做的是把手机业务做好,先稳固手机的基本盘,所以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电动 汽车 产业的发展。

“讲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是不愿意的。手机业务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这一仗还没真正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雷军回忆那段时间,表示自己白天会想到10个必须做的理由,到晚上冷静下来,又可以列出10个不能干的理由。

如今,新能源 汽车 产业处于风口之上,前有一众造车新势力慢慢煎熬即将出头,还有恒大来分一杯羹,百度、苹果等 科技 巨头的入局,更是为火热的新能源添了一把火。作为最早提出“风口”理论的雷军,终于还是决定下场了。

做这个决定之前,雷军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抉择。他说,他想起当初创业时的处境,当时巨头林立,小米一无所有,但依旧能够成就今天的地位;而小米如今已经是世界五百强,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米是不是还有当年的勇气和决心。

雷军的决定将关乎小米未来十年的发展,过去的75天里,雷军每天都在思考,最后,在经过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后,雷军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

有千亿现金储备、有完善的智能生态的小米,已经不用考虑新能源 汽车 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它要考虑的是,造车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好。小米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小米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智能 汽车 对于小米来说,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小米的智能生态中必不可少环节。小米拥有全产业的生态布局,智能 汽车 能够将小米在手机、 汽车 、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的全部产品打通,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提供了向外延伸的空间,更是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未来智慧出行的场景中,小米以高品质的智能电动 汽车 构建的全新业务版图,能够带动全品类业务的提升,商业逻辑会形成一个真正的闭环,实现当初所期望的“万物互联”的愿景。雷军这一步棋,不可谓不高明。

广泛的用户群、丰富的生态链产品、庞大的数据积累,让小米在对用户的理解方面,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也让雷军对进军造车业务的决心很足,而小米充足的资本也让他有底气撑得起那句“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5-10年的准备”。因为雷军清楚,只有在技术上的长期积累,才能带来核心领域的突破创新,和产品上的集中输出。

但雷军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巨大的。相比智能手机,智能 汽车 产业要复杂的多,供应链也更长,这些都是小米缺乏的。而且造车作为重资产业务,势必会对小米的主业和营收带来较大的负担,一旦影响到主业,投资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呢?

马斯克曾说过,做一个企业家就像吞玻璃和凝视着死亡深渊一样。虽然造车初级阶段可能遇到的难题对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雷军和雄厚资本的小米来说都并不是问题,但在 汽车 量产之后,还有包括产能效率、交付时间、安全问题等一系列曾让新能源车企折戟的难题等着他们。

就连雷军自己也在发布会上感慨,“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属于智能 汽车 的时代。对于雷军而言,小米造车的目的和初心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 汽车 ,用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眼看特斯拉负面消息愈演愈烈,大家对于国产智能电动车的期盼望眼欲穿,希望雷军和小米能够不负所托,毕竟更艰难的征程,其实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有人说有钱人买华为,穷人选小米?

小米公司取的竞争战略有以下。

薄利:作为一个私有公司,小米拒绝公开其具体成本和收益,只是声明了公司是盈利的。在2014年销售的6100万台手机带来了大概120亿美元的营销额。但是很多人质疑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利润。? 一直被模仿:最后这一点迅速成为小米所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华为、魅族、联想、中兴、乐视等一批厂家均打出了在线直销的销售模式以及更低价格的产品线。最近,甚至奇虎公司也一直努力着进入手机市场要分一杯羹。?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 如果将上面的五个问题放在华为身上看一看,小米的处境就更为严峻了。首先,经过多年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打拼,华为有着充足的许可和专利积累。它有着线上购买、实体店运营以及合约机绑定三方面的销售渠道。华为正在用行动证明:其荣耀产品线能够追上甚至赶超小米,华为也有能力利用在高端产品线亏损销售的策略来打压小米。?所有的这些竞争对手都有能力将价格拉得更低。然而如果用烧钱的方式来招揽更多的用户,这样的手机公司终将走向灭亡。?向其他设备领域扩张? 小米也许将用众酬的方式来融资并且扩张产品线。小米已经有了手环、移动电源、摄像头、电视、耳机甚至是空气净化器等诸多产品,小米的营销手段和分为也许可以转变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模式,而不仅仅取决于智能手机硬件的成本市场。

看了题主的描述,我个人很不赞同你那些同事的观点,同期华为Mate系列和小米数字系列起步定价差距不过一两千元左右,这个差价就足以划分穷富了吗?这太牵强了,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华为Mate系列机型,是华为量产机型中,定位封顶的机型系列,该系列机型的整体配置虽然不如一些同级别机型,但总是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在拍照和办公方面的表现很强,机型定位高,定价也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性价比。

小米数字系列机型,是小米量产机型中规格到顶的手机产品系列,该系列机型经常首发高通的高端芯片,在整体实用配置上,小米习惯于把主流的高端配置融进该系列机型中,定位虽然总是高不起来,但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这两个品牌的旗舰系列机型,从产品理念到目标用户都是不同的,虽说定价存在差距,但一两千的差价,还不足以说明使用者的贫富差距,只能说明使用者对于手机产品的要求和看法不同罢了。

华为Mate40定价4999,小米11定价3999,两者差价1000,这1000块能够干嘛呢?能请两三个朋友去吃顿普通烧烤,能给自己买一双不错的运动鞋。

请问:请朋友吃一顿烧烤,或者给自己买双不错的运动鞋,能够说明自己的穷富吗?

再往细了分析,咱不按1000的差价计算,按2000算,一部手机使用3年,一年按365天计算,也就是说这2000的差价,分摊在3年的每一天中,也不过才一块八毛多,连两块都不到。

所以就量产的华为Mate系列和小米数字系列而言,这两个系列的机型定价本身就不是特别离谱,普通人都能用得起,几千元的东西,又不是几万、几十万往上,这跟选择有关,跟财富无关。

曾几何时,手机的外观形态各异,价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而当下的手机却总是大同小异,但价格却越来越平民化。

同样的屏幕、摄像头、芯片等等,会用在多款机型上,手机零件供应商用一条生产线,就能供应多款机型的零件使用,带来的好处就是成本低,这也是手机厂商愿意选择“方案整合”的原因之一,这是目前智能手机发展的趋势。

现在的智能手机,只要是量产机型,其定价都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华为mate比小米数字贵很多吗?我不觉得,一千还是两千,对于普通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巨款,更何况富人呢?

所以“富人用华为,穷人用小米”这一说是不成立的,而且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讲个笑话,买部华为Mate手机就成有钱人了!那这有钱人的标准也太低了。

这一看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带节奏(特别是华为现在处境不明朗的情况下),毕竟手机就一简单的通讯工具,又不是奢侈品,我真佩服用台手机都能用出优越感的人,这得多玻璃心,才需要把手机和地位划等号。

用华为的都是有钱人吗?曾经的苹果也是这样的

这让我想到之前的iPhone4s,在国内风靡一时,许多人省吃节用也要买一部苹果手机,因为这手机是“富人”的象征,原因很简单,苹果手机贵,一部就要四五千。

现在的华为手机也是一个情况,主流的Mate40Pro价格来到7000元,比小米之流贵一半都不止,自带高贵属性。所以这种贵的手机拿出来时,顿时脸上有光,地位呈直线上升。街上的靓仔靓女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这就是有钱人。你看,手里的华为Mate手机就是有钱的象征!

可是大家忘了那个割肾换苹果手机被大家嘲笑的人,忘了一学生在大街上跪着要买苹果手机。所以用苹果手机的不都是有钱人,同理,用华为手机也不是有钱人。现在贵一点的手机也就七八千,只要你想买,用上一两个月的工资,八九成的人都是买得起的。再换个简单的说法,华为手机一年销售2亿多,那每年有两亿多有钱人诞生么?华为的也有非常便宜的千元机,这些手机的价格还不如小米高呢。

所以有没有钱看的是你的存款,并不是你的手机。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开BBA的也不都是有钱人(老实说BBA确实不便宜,但有的人真的是打脸充胖子超前消费),所以一部二三十万的车都不能划分有钱没钱,更何况一部小小的手机呢?

这种说法更多是品牌文化和消费者群体的传播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跟品牌文化有很大关系。华为一开始的起点实际上比小米还低,做运营商定制的。后来决定迈向高端,Mate系列从大屏商务切入,深受一些商务人士喜爱(华为的用户群体整体确实偏大一点),再加上华为一直宣传“爵士人生”,久而久之,用华为=有钱人就被一些水军带起来了。

至于小米,则是因为一直走性价比路线,消费群体多为80、90、00这些年轻人,这群年轻人刚步入 社会 ,没啥积蓄,自嘲是屌丝。并且雷军也给人草根的形象,比较亲和,小米内部也默认自己做的是屌丝经济(虽说小米中层因为“得屌丝者得天下”的言论被开除了,但也从侧面看出,小米内部是默认这种说法的,我身边一些小米用户也自嘲自己是屌丝,并不在意,但公开说出来性质就变了),所以就看不起小米用户,这是很正常的。

说得好听这是品牌粉,就跟大众的德系粉和两田的日系粉一样,大家相互看不顺眼,相互diss罢了。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玻璃心,毕竟有钱没钱自己比谁都清楚,用个手机都能用出三六九等更是笑话。所以大家嘴上过过瘾就算了,用不着上纲上线!

今天在华为手机店看手机壳,等待的过程中来了一位本地土大款,当时我的电动车停在了门口,他开一辆大众途锐按喇叭,我赶紧给他挪开。

大腹便便,他进门就挑了一款华为nova8说要自己用,我心想nova系列好像不符合这种大老板的定位啊,再一看人家两只大手分别拿着华为matex2(一台两万多),mate30保时捷版,一台mate40,当时我就震惊了。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啊,光这几台手机就将近五万块钱了。

为什么要换nova8呢,他说是matex2太沉了,夏天拿着不方便。而且据他所说这台matex2还是首发的时候入手的,实际到手价是28999加价将近一万!

店员说nova8缺货,正在调货,能不能换别的,老板看了看定了一台p40pro,到最后说两台都不错,都要了,将近一万块钱,大手一挥,签单!

我身边的用小米的基本上是红米品牌,小米出生主打互联网渠道,当时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抢购小米成风,然而等到真正工作乐趣,挣钱了,选择也就多了。

说白了,华为高端机人们认账,拿出手就能让人认出来;小米高端机偏重宣传黑 科技 、大款们不认这一套。

身边人换机也大部分认准华为了,我身边的领导原来用苹果的今年也改用华为了。

八九十年代,大哥大是有钱人的专属,21世纪初有一台翻盖手机是大部分人的美好追求。现在手机同质化严重,不看后盖基本上分辨不出品牌,但华为捆绑爱国,让他成为手机届的身份标识。小米其实也不错,但他自己的产品经理不也说“得吊丝者得天下”吗。

为啥都在说有钱人买华为,穷人选小米?[大笑][大笑][大笑][可爱][可爱][可爱]这谁跟你说的,看到、听到别人可能调侃式自我解嘲地说了两句关于此,你就当真了?

从浅处说,人的一生中,只要一挣眼,无非选择!这是人的宿命,更是人永远无法脱离的使命。选择,对于手机,也无可脱离。那么买什么手机,无关他人所想,完全是自我选择!也许,是自感不富,囊中不盈;也许,是金钱满屋,换个零件……不管怎样,那又如何,又能何如?怎可如你如想,一个“都”字覆全?

手机 所有物,都有价值 价格,他选哪样,又为那般,与你我何干?难道,以物寻人 以物揣人 以物论人 以物度人?何不知他或可卖肾以求苹果,他或可又华为忽小米,又有何不可?人生中,不要轻用“都”字。因为,一都就无量,一皆全无常。

华为可为大中国,小米吃饱亦生活,有钱不富本无常,只去奋己好风光!

最近华为推出了4G版本的Mate 40E这款产品,这个操作一下子将有钱人的门槛降低了不少,迈进高收入国家的步伐又前进了,功德无量啊。早知道用华为Mate系列就可以算有钱人的话,国家还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扶贫干什么呢?每人发一部华为Mate系列手机就行了,这样子的整体成本肯定比扶贫花费低,当然最近小米的国内市场份额提升了,看来小米这是不识大体了,小米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开拓海外市场,让对手慢慢的坏下去。

不开玩笑了,说点正经的,首先要承认在高端市场上面,国内目前主要就是苹果和华为,而华为Mate系列刚好就是华为的高端主力。从大数上面来看,高端机市场的用户群体在收入或者资产上面应该是更有优势,通俗地说就是高端机市场的用户,有钱的概率会更高一些,而这也是你同事说出那个话的理由,不过这个是大数概率的事情,你可以用这个办法去判断对方,但是你不能保证到具体的人身上的时候,这个方法就一定准确。

不过话说回来,手机这种消费品标定身家的功能会越来越弱,随着手机性能的发展,目前的千元机其实都已经具有了不错的日常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用户往往不会再去追求那些高端手机,他们往往会把钱投入其他的地方,譬如用个千元机,但是每年花费几W在钓鱼上面。而且目前华为Mate系列机器的价格你说大部分人都买不起吗?肯定不会是这样子的。而且具体到小米的产品,目前小米的数字系列价格其实也不算便宜了。

实际上真没有几个人关心你用的什么手机,通过手机判断对方,还不如从衣着仪态这些方面入手,另外什么是有钱人呢?世界富豪前十算不算有钱人,你看看他们用的是什么手机?是不是清一色的华为手机呢?也许还是iPhone居多吧。

然鹅,华为的任先生、孟女士一家人都用 全家桶,他们是不是有钱人,自家生产的手机1部卖1万多块钱,当然是有钱人。但是人家买了 。所以,“有钱人都买华为”这句话根本就是伪命题,这句商业炒作用语恰恰证明了“智商测试仪”果然名不虚传[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有钱人买华为是对的,因为华为代表高贵和正能量,穷人选小米不全对,但穷人就是买小米的多,因为小米代表性价比和 游戏 ,我见过送礼送华为的,没见过送小米的,不黑小米,但现实如此,买华为的不一定是有钱人,但有钱人一定选华为。

用一个手机来判断富人、穷人应该是不可取的。用上万手机的不一定是富人,他有可能是分期购买的。用千元机的也不一定是穷人,他也许只是低调或者喜欢该款手机。

不要听人说,自己买来用一下就知道其中的差别了。

你看看,为啥网上骂苹果手机的人多了去了,但是苹果手机的销量一直很高呢?是不是很矛盾?

我现在用的是17年的苹果X在给你回复,目前我这手机流畅度跟朋友新买的华为一样。剩下的,你自己去琢磨吧

仅仅凭一部手机就认定穷人和有钱人太片面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1.首先华为手机售价整体较高。

2.营销做的较好,爵士人生,商务人士,中年成熟风格啥的,在普通老百姓眼中这类人都是比较有钱的。

3.华为一直致力于打造高端产品。

4.小米手机价格低,性价比高,被部分水军带成屌丝品牌,品牌影响很难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