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测评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什么样_小米汽车三大件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8-31
1.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2.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3.裸车10万买家轿,要空间更要动力,这3款国产车胜过合资4

1.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

2.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

3.裸车10万买家轿,要空间更要动力,这3款国产车胜过合资

4.合资汽车到底是不是国产汽车

5.那些没什么钱却宁愿花十多万买低端合资车,也不买国产车的人是什么心态?

小米汽车什么样_小米汽车三大件是什么

导语:华为“不造车”的决心,无疑让很多期待华为牌汽车的公众感到失望。但在这一表象背后,华为其实有着更大野心,就是在车企加速向“新四化”迈进的时代浪潮下,其要扮演支撑众多车企转型升级的背后巨人。

张军智?|?文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领军企业。二十多年以前,像戴尔、惠普、康柏、联想、宏碁、东芝这样的电脑公司,正是领时代风骚的企业,但是在电脑制造业逐渐式微后,人们发现电脑普及浪潮中的最大赢家并不是这些电脑公司,而是其背后供应商,比如研发软件系统的微软、制造CPU的英特尔、提供GPU的英伟达……

十多年以前,手机产业进入智能机时代,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红极一时,但是现在人们都知道,能提供手机系统的谷歌、能生产顶级CPU的高通、能制造OLED屏幕的三星,要比大多数的手机企业有价值得多。它们才是众多手机企业背后的巨人。

如今,一个比电脑、智能手机体量更为巨大、涉及的技术更为复杂,前景更为广阔的产业,也踏上了时代的浪潮,它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浪潮之巅的新能源车企,今年个个红的发紫。成立仅17年的特斯拉,虽然年销量不到丰田汽车的三十分之一,收入不足丰田的十分之一,其市值却几乎相当于丰田、奥迪、戴姆勒、通用四大车企市值总和。成立仅6年的蔚来汽车,市值一度位居车企全球第四,中国第一;小鹏汽车的市值一度也超越老牌互联网企业百度……

作为中国最具科技实力的龙头企业,华为承载了国人在很多产业中的梦想。或许是因为这种原因,近年来,关于“华为造车”的舆论时有传出,特别是10月30日,华为年度旗舰智能手机Mate40上市发布会中,华为宣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的成立,更是让这种舆论甚嚣尘上。

但对于这样的舆论,华为坚决表示否认。在近日任正非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特别用粗体文字强调,“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为了强调“不造车”的决心,文件中载明,“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文件的末尾显示,这份文件有效期为3年。显然,不仅仅是普通大众,包括华为内部很多人都希望华为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华为“不造车”的决心,无疑让很多人感到了失望。但在这一表象背后,华为有着更大野心:在车企加速向“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迈进的时代浪潮下,华为要扮演众多车企转型升级背后的巨人。

而且这样的“野心”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10月份的广州车展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11月20日,沃尔沃发布了首款搭载HMS?for?Car华为智慧车载解决方案的新车——沃尔沃XC40?RECHARGE,该车的车载系统集成了华为应用市场、华为快应用、华为智慧助手等服务。11月27日,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BU总裁于立国透露:“我们和华为联合打造了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传感器,华为提供的芯片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

如今,华为正越来越频繁地登上汽车新闻,越来越多地为车企提供助力。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正是华为助力车企升级的载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HI带来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我们继承华为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术发展,实现领先与超越。”

华为的目标是让HI品牌成为汽车行业“要素品牌”的代表,被各大车企广泛用,车内用华为的技术,车身印上HI品牌的LOGO,给予车企品牌加持、背书。同时在HI品牌的赋能下,消费者也能够信赖华为的科技,信赖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信赖华为和车企共同“造”的车,以及共同“打造”的“品牌”。“新车型使用车企的品牌,HI?logo将在车身上呈现”,王军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也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ICT是华为的强项,传统车厂的弱项,华为由此切入,以做增量业务为主,阻力小,合作空间大。

资料显示,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5大智能系统,还有目前应用较少的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部件,几乎涵盖了汽车智能化的所有领域。

HI的技术实力如何?应该说非常深厚。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控、车云,都涉及到大量软件和算法。而华为在无线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大量软件、算法的人才与经验。最近华为的自动驾驶,获得了德国莱茵T?V集团颁发的《ISO?26262:2018功能安全认证设计阶段确认函》,这是业界首个通过ASIL-D功能安全评估的高阶自动驾驶全栈系统,而且不同于以往在高阶自动驾驶领域只针对管理流程的简单认证,此次安全评估是针对产品本身的完整认证,突破了传统标准认证范围。

在操作系统上,华为的鸿蒙车机OS是单独为汽车开发的操作系统,包括鸿蒙座舱系统HOS、智能驾驶系统AOS、智能车控系统VOS。数据应用更是华为的强项,王军举例:“如果把电池的数据分析、计算之后,(电池事故)我们现在目标是5分钟提前预警,我们年底的目标是做到提前一天预警。”

另外像自动驾驶的关键设备激光雷达,华为的目标成本是做到200美元甚至1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元、650元),而市面上的激光雷达动辄高达上万美元。据说华为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机厂抢购的爆品。如果一切顺利,仅这一项就能改变全球自动驾驶落地进程,甚至自动驾驶技术格局。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做传统的Tier1,直接给车企提供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零部件;第二种,基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三大计算平台以及AOS、HOS、VOS三大操作系统,给OEM提供平台化业务,供OEM与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上层的应用开发;第三种,为客户提供全栈的HI品牌解决方案,车型上会打上HI?品牌标识。据悉,最早有HI?logo的车型将在2021年底面世。

王军曾向媒体提供过一组数据:“当汽车智能化程度每提高1%,全球汽车零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空间可能就会扩大33亿美元;如果智能化程度和电动化程度同时提高1%,整个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就会扩大60多亿美元。”而目前车企大多数的车企,智能化和电动化征程才刚刚开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

参考及引用数据及资料:?

《HI的野心:不是“华为牌汽车”,而是Inside每一辆车》来源:盖世汽车资讯

《何必造车?华为可以inside每一辆车》?作者:刘宝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

文|李?妍

当那些大佬们发现汽车有可能成为继手机之后的新生一代的智能终端时,科技公司、房地产公司、手机厂商、数码圈、甚至家电设计制造公司……都大步踏上了造车之路,有的甚至“闭眼狂奔。

上个月,苹果公司发布的iOS和iPadOS?13.4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更新里的一个名为CarKey的API让苹果造车的话题再次浮出市场的水面。

犹记得还是在2015年,圈内盛传苹果造车的伟大。可是随着其转型到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上的动作,似乎大家都默认了苹果放弃造车这件事。但去年,苹果却又不断爆出汽车相关的专利技术,可见,苹果一直走在“神秘造车”的道路上。能不能成,目前还不好说。

不成,便可能像戴森、格力董明珠一样,退出这块市场。成,那它可能就是另一个“特斯拉”。

只不过最近这些年来,跨界造车的企业多得都让人记不住名字,我很疑惑,像汽车这样的大宗产品,门槛真的这么低吗?但几年来苹果迟迟没有“落地”的动作,纵观造车新势力们,也多半是撑过了发布概念车型,却倒在了量产之前。这反倒给出了一个与市场现象相悖的结论:造车门槛并不低,来吃蛋糕的人不少,但能抢上的却不多。

阿里、华为、小米、腾讯、百度等业界牛企也只是温柔地靠过来助力造车,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想要入局汽车市场的心,不难懂。但想要造车成功的手,却不是家家都有力。这门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技术和人才密集的生意,真不是谁都做得来。

“打不破”的壁垒

说到壁垒,“首当其冲”必定将技术壁垒列为最为影响汽车的因素之一。技术壁垒是多年来老生常谈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个经过了130多年的汽车产业,要说短时间内突破,是不太可能的。这其中的核心技术积淀、政策法规、专利生态、品牌力等方面的壁垒确实是高。

就传统汽车产业而言,长久以来,能够实现量产的汽车核心三大件就不多。不少汽车品牌都是引进组装的。在新势力品牌上,技术是个显而易见的差距。生产不出好品质的汽车,便只能占据产业链的低端。

但未来核心主机厂的地位会下降,将来买车或许更倾向于不看品牌、而是看配置。就像现在买电脑,光谈联想还是戴尔,没有意义,归根到底还是看其产品配置。只不过在同等配置下,品牌力的作用又得到了凸显。

品牌,是新势力汽车与消费者之间的另一道鸿沟。个人认为,技术的突破势必要与品牌相结合。目前这种情况来看,技术上突破了的成功也无法同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心智。

技术是有形的壁垒,而品牌力则是无形的那道壁垒。借用一句老话:“在其位谋其职”。如果品牌处在低端,即使做出了高端产品,也很难从现有的高端品牌里抢夺市场,毕竟品牌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来检验和积淀的。起步便位列低端的新势力品牌,更需要的是一步步用产品打下品牌力。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海明曾说:“将来,我们的价值可能很多体现在服务的价值上,在一系列配套设施的价值上,而不仅仅是把车造出来卖给消费者。”

此外,制作工艺、汽车产业法规的高复杂度等等,也是新势力难以快速跨越的壁垒。

熬不完的生产、回报周期

这个过程,像极了一位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

中银证券汽车首席分析师彭勇曾算过一笔账,就中国品牌乘用车而言,按照15万辆产能设计,每辆车在生产设备和设施上的投资约1万元,前期研发一款车型的费用约为3亿元至4亿元,再加上相关环节,一个乘用车项目上马,至少需要30亿元左右的资金。

这已经算不夸张的了,看看如今的新能源新势力,哪个不是动辄百亿。而汽车的产品周期本身就很长,一个全新的平台开发至少4年,车上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

车联网科技领军企业博泰集团创始人、CEO应宜轮曾表示:“对新势力而言,从一个公司成立到出第一台车,得4年,从第一台到年产20万台实现盈利,还得经过4年。”当然,如果是大众、丰田等老车企切换到20万辆电动车规模,估计只需2年,甚至不到2年。蔚来、小鹏、威马等车企从成立到第一台车,就花了4年左右的时间。

而这,还仅仅只是说已经成立的状态下。现实情况是,如果一次产品周期、产品窗口没抓住,这个企业很可能就面临淘汰。

由于之前国家准入管理机制下的受限,一方面“隔离”了部分浑水摸鱼的企业,但另一方面,也让生产资质的价格变高。

汽车连续多年的增长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蓝海,让不少人都急切地想要进入造车这个创业行当。但当时制度严卡,想要成为一家有资格产销的汽车厂商,不仅要有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想要造车,必须先有生产资质。

可是这个成本过高,不少企业只得寻求“走捷径”。过去的那些年里,通过购买已有企业的生产资质而快速入局的例子比比皆是。据悉,威马汽车就是收购原沈阳中顺汽车的,将其资质转移到威马在浙江温州的新建工厂,从而才顺利在2018年就拿到了产品公告。再比如拜腾汽车以8亿代价购买一汽华利的生产资质。

这种“买壳”成本显然让本就资金欠缺的企业更加沉重,每辆车也都相应多出了大几千甚至过万的成本。这样的情况下,让开头变得难上加难。

而这些制度下暴露出来的问题,终于在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出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革新下得到好转。

虽然出台了一些更为严格的程序规则,但新规肯定了代工模式,而且只要达到3万辆/30亿元的规模就有可能拿到资质,相比之前花几个亿、几十个亿来买资质的企业来说,后面的企业确实赚到了。不过对于已经买到资质的企业来说,直接跳过了新规里的层层要求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给生产和创新争取了更多的成本。

但即使这样,活着的新势力还是不多。而活着并活得好的,几乎没有。蔚来这样的新势力头部依旧是一年几十亿的亏损着。当然了,这在蔚来看来不是亏损,而是投资,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只不过,这个回报期略长。新能源汽车的标杆特斯拉,从年度来看也一直处于亏损,股本回报率长期是负值。

造车这个行业,不仅投入回报周期长,股本回报率也不高。不仅依赖资金投入,也需要技术储备。这个过程里,投资人就未必等得了。

车联网、新能源这根“救命稻草”

对于造车而言,门槛肯定是居高不低的。那些业界常提到的壁垒、问题,接下来我不赘述。这里我们说说希望点。为什么我要将这两个归为新入局造车者们所抓的重点?

趋势。

作为下一代的智能终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上怎么少得了科技。对于车联网这块,它是唯一与用户高频联系,且能基于智能操作系统提供软硬件极致体验的。个人认为,无人驾驶更像是将来少数年里车联网的终极形态。

再看到现在市场里推出的汽车产品,都在逐渐追求智联系统的更高智能化。随着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的发展,车联网这一块的市场还很大。

但好东西注定难做。车联网的潜力足够深入,孕育的市场足够强大,打开的难度也就足够不易。现在很多汽车上搭载的中控、大屏、智能钥匙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车联网的核心在于软件平台、云端平台和数据平台。

再说到现在火热的新能源市场。

为何是新能源?一方面是政策支持、技术趋势,另一方面,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吸纳各种先进生产力的消费产品,好比之前的手机,成就了苹果。这也是为什么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和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都要来切入的原因之一。

但结合近些年新能源新势力的生存状况来看,显然这个市场对待新人更加的“暴戾”。起初入局的时候,可能一个听起来跟汽车没有半毛钱联想的品牌也是个造车新势力。现在,倒得也没剩下多少了。活着的那些,不是四处奔波融资,就是没法实现量产。偶尔还要为由于不到位的技术引来的舆论而焦头烂额,比如自燃的特斯拉、“趴窝”的蔚来。

融资,便是新能源的第一个门槛,更是成为了当下造车新势力的首要任务。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

电动车的出现让资本大佬们以为做电动汽车和做手机差不多,但等真正投钱了才发现实现量产真的太难了。比如到现在还没量产的法拉第、仍然活在PPT上的FF91。说实话,没几个新势力做到了量产。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概念车到量产是一道鸿沟。

除去供应商已有的零件之外,还有更复杂的整车匹配、动力标定、安全属性、电器架构等程序的保证。加上严苛的三高实验等各方面的问题,一台汽车的投产需要至少几千名这样的工程师不停地努力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实现。

新势力造车企业很难具备这样的人才和资金积淀,哪怕有足够的融资,人才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搞定的事情。

新能源还有一个“全球化”的门槛,那就是电池技术。

就像特斯拉那么厉害的存在,也同样没能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痛点,依旧是里程焦虑、安全焦虑。

我国在新能源市场上的步伐算是领跑者的,产销方面,中国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每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与保有量均占据全球市场的50%以上。技术方面,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即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生产上,位居世界前列。

而网络上的一个真事的段子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一个电池出了故障的特斯拉车主在面临4S店拒绝赔偿的情况下去了广州的“陈田村”。结果那里的师傅很熟练的就找到了出问题的那个电池,并且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功夫,就把5000颗的锂电池全部都换好了。连汽配都这么厉害,更别说汽车行业了。(此事,元芳你怎么看~)

汽车是一个包含大量安全性零部件、涉及大量法规、甚至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品。想要量产出一款符合大众需求的好车,不管是电动还是燃油,都不简单容易。

这不仅要有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也要对传统汽车行业存有敬畏之心。当然,能不能跨过准入门槛是前提。

随着全球政策驱动电动化全面加速,无疑为中国车企带来了巨大增量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中国市场是最大的、增量也是最强劲的,但仅仅想借着电动汽车风口飞起来的车企,必定是会要“摔死”的。

造车本是一个研发、制造、迭代周期以及回报周期都非常长的赛道,对新手而言更是容错空间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造车是当前民用产品里的最高门槛。

汽车是个好市场,好项目,但前些年“闭着眼都能赚钱”的红利期已经过了,想要入局分羹,实属不易。不管是已入局还是即将入局者,都且行且珍惜吧,你们的到来,必将是汽车业里新鲜的一笔。

#本文所有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

多年以前,我们买东西都喜欢买国外的东西。

手机要买国外的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汽车要买国外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就连衣服、鞋子、化妆品,甚至奶粉也都要国外的才行。

不过从近些年来看,我们自己的产品也都开始雄起,自主品牌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手机和汽车两个行业。

不过,现在网上却有了越来越多这样的质疑:

“中国的自主品牌算什么自主品牌?无非就是使用国外技术的组装厂!”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在中国喝茶和喝咖啡有没有什么区别?买华为就是爱国,买小米就是屌丝?装载国外技术配置的车型就是伪自主品牌车?

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国产手机关注多少,可以说国产手机品牌里的两个冤家,就是华为和小米。

我们拿它们两个来举例的话,一般网友给华为定义的标签就是高端、自主和爱国,小米就是屌丝机和组装厂,产品低端没有设计,可谓是走了两个极端,但是实际情况呢,我借着这次小米10的新品海报做了个测试。

然后发给了我朋友,她对手机不懂,但是现在使用的是华为,她看了这个“华为10”之后,给我的回答是:“挺好的,没有刘海了。”

然后看了“小米Mate?30”之后说:“这个圆也太大了,不好看。”告诉她真相之后,她直接问我:“华为怎么这么想不开?”

这就是她的真实反应,大家也不用有所质疑,我相信这段对话可以反映出很多人的观点,那这么说,难道使用国外骁龙芯片的小米就注定不如使用自研芯片的华为?

这个问题是不是和咱们的汽车一样?很多所谓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都使用了很多国外供应商的技术,难道这就不算自主品牌了吗?今天我就要为它们正名。

为此我特意去百度百科查询了一下,到底什么叫“自主品牌”:

最简单的答案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就叫自主品牌。还有一些定义是这么说的:

“车型商标(厂标)为中国国内自己商标(包括引进技术产品)的为国内品牌,并视为自主品牌。”

“中国国内企业拥有完全的产品修改权、完全的品牌运营权的品牌,就可以叫做自主品牌。但不一定所有的研发工作都要在本土完成,关键是拥有自主权利。”

通过这些定义标准和条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自主品牌都是自主品牌,当然这句话就像是一句废话,但我还是要举两个例子。

第一,很多人都会认为奇瑞是国货之光,因为它有着很多人没有的发动机技术。的确,奇瑞一直是咱们自主品牌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正向研发选手,它的很多车型都用上了它自己的研究成果。

就拿现在最热销的瑞虎8来说,它所搭配的两台发动机,都是近些年来,奇瑞的明星产品。

1.5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56马力,峰值扭矩为230牛米,说实话这台发动机在瑞虎8这样一台大车上可能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几年前的艾瑞泽5、艾瑞泽7、艾瑞泽GX,以及瑞虎5、瑞虎7上面的表现都还不错。

这么多年使用下来,我们也几乎很难听到来自这台发动机的大批次质量问题,所以说,它还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后来近两年,奇瑞全新的1.6T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又迎来了一阵热捧,这台中国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已经可以和日系发动机相媲美,1.6L的排量能够压榨出最大功率1马力,290牛米的数据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和很多的2.0T发动机相抗衡,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奇瑞的骄傲。

在变速箱当中,奇瑞的CVT变速箱也是国内非常牛的,故障率很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是后来呢考虑到外销业务,奇瑞就把整个变速箱业务卖给了万里扬。现在奇瑞既是万里扬的股东,也是万里扬的客户,它的CVT业务现在也有很好的发展。

虽然有万里扬的CVT,但是在一些更高级别的车型当中,奇瑞还是不得不用到别人的技术,比如在瑞虎8当中,它就使用了格特拉克的7速双离合变速箱,一来因为自身的CVT变速箱不能支持这台1.6T发动机的大扭矩,二来如果在这一级别车型中使用了CVT变速箱,很多消费者也是难以接受的。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作为汽车的三大件,虽然奇瑞几乎已经做到了自给自足,但是在其他一些技术方面,难免会用到别人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的华为手机,虽然CPU实现了自给自足,但依然是有很多方面使用了国外的技术。

第二个例子就是比亚迪,我们知道,比亚迪在转型之前,最先挖来的专家就是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来担任比亚迪的设计总监之职,后来又挖来了前奔驰S级底盘调校专家汉斯·柯克来负责比亚迪的底盘调校工作,还有前日产雷诺首席NVH专家张强博士,全面优化整车的NVH。

另外在供应商当中,比亚迪也同样选择了很多世界一流供应商,它们有的是一些国内的公司,更多的是国外的知名企业。

而且这些都是比亚迪用来宣传的卖点,事实证明,很多消费者都开始更加认同比亚迪的产品,它的销量也逐步变得越来越高。

其实奇瑞与比亚迪的造车方向和华为与小米造手机的方向非常相似,这只是一些理念上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国内比较突出而且优势较大的自主品牌,所以说不管怎么样,自主品牌都是自主品牌。

在这个时代,世界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中国产品来自于全世界,一个国外产品也同样少不了中国,可能现在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没有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像是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这样的走向世界的技术,这是我们的实力,在以后我们的实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自主品牌。

中国茶和中国咖啡都来自中国,华为和小米也都是国产手机里的标杆,我们的每一台自主品牌汽车,也都将会绽放更大的光芒。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

“关注我的车家号有机会赢精美小礼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裸车10万买家轿,要空间更要动力,这3款国产车胜过合资

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

如果将时间倒退到十年前,国内手机市场或是国际品牌的天底下,三星、苹果公司、sony基本上占领了中国手机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可是近些年,状况发生了反转,资料显示,2019年,四大国内品牌占据了中国84%的市场份额,即便放眼世界,国产手机的销量也占据了全世界市场份额的21%,国产手机的崛起早已不可阻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想象,国产车什么时候能重蹈覆辙国产手机崛起的神话传说?

调查报告说明,现阶段的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与暴发前夕触屏手机产业链惊人的相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基地,都是全球最大智能机生产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车辆单一市场,也是最大触屏手机单一市场;我国有着手机上/车辆最古老的供应链管理和全产业链群集;中国的手机生产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完成了技术性、人才和资金的资本原始积累。

一系列的证据表明,国产车好像已经即将迎来爆发的前夕,但是考虑到现阶段国产车的发展情况,这种观点显著过于乐观,国产车要想超越合资suv,好像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就在于,尽管同为制造产业,汽车工业和手机产业存有下列不同之处:产品属性不一样伴随着手机上行业的发展,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下挫,各种各样新硬件新功能的五花八门,智能机已经逐渐变成了快速消费品,一年发布一次手机上变成了很多人的常态化。而车辆不一样,它实质上还是属于耐用消费品,归属于大宗消费品,产品属性的差异,也决定了消费者在开展消费行为的时候就会更为谨慎,耐用度、品质可靠性、维护保养维修的成本费,也成为顾客购买产品时的主要考虑。

技术标准不一样手机圈著名相声演员老罗,曾经讲过一句名言,疏忽便是我们是供应链整合商罢了。 这话也参破了现阶段手机制造商的实质,除开华为公司自主研发Cpu之外,包含小米手机、OPPO、魅族手机等在内的手机制造商,集团旗下商品从Cpu到显示屏到相机模组,都是来自于经销商,因此很多手机制造商做的都是供应链管理零部件融合工作,的整体生产制造复杂性不太高,由于最复杂的活,都给经销商进行了。而汽车制造业不一样,对其技术积累和校准工艺的要求更高,归属于相对高度技术性密集型产业,车辆最核心的三大件——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底盘,都比较严重取决于技术积累,而国产车企在这一方面欠缺竞争优势,也是中国激励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越的重要原因。

合资汽车到底是不是国产汽车

什么价位的车销量最高?答案是10万左右的车销量最好。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人买车,还是停留在选代步工具的阶段,无论是朗逸还是轩逸,都是该品牌的入门级车型。同样,无论是合资还是国产,在10万元这个领域都有不错的车型可选。今天我就来说三款10万左右的国产家轿,这三款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轴距都超过了2米7,都提供了带T的发动机,真的可以说是要空间有空间,要动力有动力,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款?比亚迪-秦Pro?2020款?指导售价:7.98-9.98万元

这款车现在在售的不只有2020款超越版,2018款和2019款也是可以买到的,超越版是在5月20日上市的,也是我们今天主要说的车型。至于2018款和2019款,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下面咱来看看这个超越版车型。新车共有三款车型,其,一款手动挡,两款自动挡。发动机均是搭载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手动挡车型的变速箱是6挡手动变速箱;自动挡车型是6挡双离合变速箱。车身悬架前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为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三大件方面是这样的。

超越版秦Pro的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765*1837*1500mm,轴距为2718mm,车轮尺寸是16寸或17寸的。在配置上有一项是很有意思的,该车支持手机NFC车钥匙功能,目前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华为、小米、OPPO、VIVO等支持NFC的手机都可以适配车钥匙功能,也就是说,以后出门带个手机就可以了。当然,大尺寸悬浮式中控液晶屏也是必须有的。

至于车子的外观方面,按惯例我还是不多说,毕竟都有自己的审美,大家看一下就好了,没有必要讲一些很专业的词来误导大家。超越版秦Pro的优势有以下几点。售价便宜,在上面的指导售价基础上还有一部分优惠;空间大,超越版秦Pro的轴距超过了2米7;动力好,所搭载的这台1.5T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60马力,峰值扭矩为:245牛·米,满足日常用车需求是肯定没问题的。

第二款?吉利汽车-2020款帝豪GL?指导售价:7.78-11.58万元

对于帝豪GL这款车,大家肯定不陌生,至于这款车每个月能卖多少台,我还真不知道,因为在很多第三方数据统计中,这款车与帝豪是统计在一起的。看完指导售价大家可能觉得,裸车超过10万了呀,但现在4s店给出的报价,优惠了将近1万块,所以也算是10万左右的车子了。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款车的基本配置如何。

动力方面,2020款帝豪GL搭载的是1.4T或1.5T两款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分别为141马力和177马力,最大扭矩分别为235N·m和255N·m?。1.4T发动机匹配的是6速手动或CVT无级两种变速箱,1.5T车型匹配的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1.5T发动机是三缸的)。车身悬架前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为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车身尺寸长宽高为:4725*1802*1478mm,轴距为:2700mm,车轮尺寸是16/17寸的。

在主被动安全配置方面,顶配车型配备了前后头部气囊气帘和主动刹车系统,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毕竟1.4T车型的顶配也才不到10万。内饰方面搭载的10.25英寸中控屏幕和最新GKUI19智能系统是亮点,作为改款车型科技感的提升是很明显的。至于车子的外观和内饰,我还是不做评价了。

第三款?上汽集团-2020款荣威i6?Plus?指导售价:?8.98-13.98万元

说到裸车10万大家更多的肯定想到的是荣威i5,其实2020款荣威i6?Plus优惠完了之后,裸车10万也是可以选到次顶配车型的。当然荣威i6比上面的两款车要贵个一两万,把它放在第三位,我也只是想说说裸车10万以下的车型。虽然不是顶配,但优势也是有的,一起来看看吧。

裸车10万往上可以买到,2020款?荣威i6PLUS?20T?TST?4G互联荣耀旗舰版。发动机搭载的是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当然也可以选择1.6L自然吸气发动机顶配车型。变速箱搭载的是七挡双离合或CVT无级两种,低配的5挡手动车型也有。车身悬架前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为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不过,如果选择荣威i6的话,裸车10万我并不建议选择1.5T版本车型,因为1.5T版本车型配置有点低,选择1.6L顶配车型是很不错的。

荣威i6PLUS的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671*1835*1464mm,轴距为:2715mm,车轮尺寸是16/17寸两种。在外观设计和内饰造型方面依旧是不多说了,大家看一下就好了。如果讲荣威i6PLUS的优点,与上面两款车相比,它的外观更加大气沉重一些,优惠力度也更大一些,同时提供了自然吸气发动机车型可选。除此之外,在配置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优势。

关于2020款秦Pro,2020款帝豪GL以及2020款荣威i6?Plus这三款车型的介绍,我就说这些吧。这三款车可以说是各有利弊,不过作为家用车来看的话,这三款车的空间和动力以及配置都是很不错的。如果按性价比给它们排个序,你心中的顺序是什么呢?在评论里留下你的答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那些没什么钱却宁愿花十多万买低端合资车,也不买国产车的人是什么心态?

合资一定国产,国产不一定是合资

合资是从企业注册资本上讲的,中方和外方共同出钱、出技术、出人出力……例如一汽大众,就是中国的一汽和德国大众合资的

国产是按产地分的,在国内生产的就是国产,在外国生产然后运进来卖的的就是进口。合资品牌一定是国产的,因为我国不允许外国车企独立建厂,所以这些外国品牌要么合资国产,要么进口。

因为汽车企业不止外国,我国也有自己的吉利、长城、上汽,这些民企、国企肯定是国产的。

咱先说,买国产还是合资,和爱国没关系。你买国产让国产厂商赚钱,人家股东老板一转身,没准也移民了。钱指不定溜到哪去呢。合资车也在国内生产,也给国内提供就业机会,给国家纳税。所以说这不涉及到什么国家民族,就是一个产品选择的问题。

要说那些推崇合资者的心态,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崇洋媚外型

不全是,但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数。这些人潜意识里就是觉得国外的东西好,其实非常普遍。超市里你看,香蕉卖2.5一斤,旁边进口香蕉就卖4块,买的人还不少。我都买过,对比着吃了,特么一个味!买香蕉的人他脑子里不会去想四块钱的香蕉比两块五的好在哪,他潜意识就认为,进口的更好。

其实这个逻辑也不能说错——如果不是进口的更好,你为什么要进口呢?然而国际贸易,商业框架,市场供应这一套规律十分复杂,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所以都以为外来的香蕉也会念经。

这种心态和历史惯性也有关。比如说在清朝,那时候人盲目自信,我大清如何如何,你们这群蛮夷小国,那时候什么东西只要中国有,肯定不会认为国外的好。然而到清末,人家工业革命多少年了,火车铁路船坚炮利的,给国门打开了,把咱精气神也打没了。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跟人学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咱积贫积弱那么久,又刚刚经历了战争。百废待兴,工业底子薄。那时候甭说汽车了,钉子都要进口,老一辈儿人应该还记得,洋火、洋钉、洋蜡……咱国产的那时候有啥?飞鸽、凤凰、永久,海鸥……后来也开始有电器了,80年代电视机什么的还凭票供应呢,那时候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有钱买不着。

再后来,有国产有进口电器了,最初日本货确实比咱国产的耐用,什么电视洗衣机哪怕是收音机,小日本的东西真就二三十年不坏,国产的其实质量也算不错,可是比不过人家。而后,国产家电也逐渐跟了上来。熊猫、长虹、康佳,海尔……大家逐渐适应了国产家电,慢慢才不再坚持买进口的。

包括手机也是如此,也就是十年前,就是三星LG诺基亚飞利浦的天下,波导、金立产品也没问题,但是市场占有率惨不忍睹。现在呢,华为小米OPPO、ViVO,不说国产手机独领风骚,但是足以占领国内的多半壁江山。

现在消费汽车的主力群体是谁?年轻人毕竟还是少数,没几个刚毕业两年就有钱买车的,要么是家里给拿钱,要么是自己打拼到30岁左右。这一代人仍旧保有“国外更好”的这种记忆,所以潜意识的会认为合资比国产好。

第二、随波逐流型

头条上我吹国产好,很多网友和我抬杠——销量说明一切,你当那么多消费者都是傻子吗?不是傻子,但大多数是外行!

大多数中国家庭目前还都是以第一台车为主,大家自己回忆一下,你买第一台车的时候懂车吗?你选车,有几个经过了专门的分析调研?这个阶段其实我也经历过,包括我身边所有人都是。甚至开了十年的车,他也是外行。

买车的时候都是人云亦云。看见邻居老刘开的丰田挺好,那我也买辆丰田,亲戚家大众开了三年五年了,也没见天天修车,那就买辆大众吧。或者就干脆看销量,满大街都是日产轩逸,咱也买辆轩逸得了,随大流没毛病。不懂车就买销量高的,跟那么多人总不会错吧?

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

销量决定一切,前提是所有人都懂车,而且所有人都能做出最理智客观的选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像是现在销量第一的轩逸,变速箱通病爆出来不是一天两天了,有几个人知道?记者走访了两家4S店,全年变速箱索赔更换的51起。这还是在保期间进行索赔的,真正出问题的或许要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出保了,4S店要4万!有维修人员说,日产变速箱存在质量缺陷,基本上十万公里必然会出现问题。

第三、道听途说型

有的人真被国产车伤过。尤其是一些老司机,在驾驶算是一种技术的时代,这些老司机开国产车,不止一次遇到麻烦,被扔到路上。而开进口、合资车型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于是逢人便说,国产车不行!哪怕多花点钱你也买合资,否则修车钱都不止这些。

这些老司机说得也不算错,只是打击面太大了。其实一辆车出问题,不代表这款车型的所有车都有问题。一个品牌质量不好也不代表国产车都不好。众泰、猎豹是国产,比亚迪、奇瑞、红旗也是国产。质量能一样吗?

然而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他的话还真是很有说服力的,于是有亲戚朋友要买车,来征的建议,老司机本着为人负责的角度,讲了一遍之前被国产车伤害的经历,于是这家新买了合资,本身从来没买过国产,而且更不知道现在国产车是什么样,也跟着黑国产。

其实这些人也都没错,只是不够理智客观罢了。大家都是普通人,也很难做到完全的理智客观。这就是口碑效应的一个延伸。我们过去确实做得不够好,而现在也只能咽下这样的苦果。

第四、亲身体验型

被国产车伤过的那群老司机我理解,可是有一些人,因为道听途说也好,因为人云亦云也好,总之随大流买了合资车,然后开了四五年,感觉不错,也没坏——于是觉得自己车好,合资车好,进而就推断出国产车不好来了。

这逻辑当然是不值一驳的,首先你车开了四五年没问题,不代表日后没问题。而且好坏是相对的概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一款车各方面和你这车都一样,甚至更好,价格要便宜五万,那你车还好吗?再或者同价位,比你动力更强,空间更大还更省油,你的车能算好吗?然而作为车主,他没开过别的车,也没有比较,因为对自己的车有感情了,于是对所有合资车都有了感情。

你的合资车可能好,但是不代表国产车差——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

第五、打肿脸充胖子型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开个十万出头的丰田,瞧不起我20多万的比亚迪唐。就是觉得开合资车有面子,也不知道是哪来的自信。哪怕我一脚油甩他二里地,哪怕我一个SUV比他轿车还省油,也堵不上他那张嘴,电车,你等换电池就知道哭了。我说换电池免费。他说——告诉你免费就免费?怎么那么天真呢?我说身边好多人换了,他说那也没用,国产车,不出三年,你自己都会修车了。我说我已经年了,一次修理厂没去过。他又说,再过两年你就知道了。我说两年后的事你怎么知道?你就保证我这车一定坏,你的车就没事?他说——我这是合资车。

这种货吧,就是脑子不好。

还有一种,是心不好。比如说20多万,买了辆凯美瑞,机油乳化、发动机异响、车身生锈。问他车怎么样,挺好啊,没事。这心态也容易理解,说他车有问题,等于说他眼光有问题,就等于他智力有问题,哪怕自己没人的时候都要去4S店门口上吊了,别人问还说挺好。你问他我也打算花20多万买车,我是买比亚迪汉还是买凯美瑞啊?他还跟你说,你花20多万买什么国产啊?你弄一辆亚洲龙啊!

国人心态,其实也是人性。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国产合资?

还是那句话,中国很大,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车也有坏车。别管国产还是合资,给它们放到同一起跑线上去比较。合资别作为加分项——其实也根本不是加分项。我倒是觉得是一种减分项。近年来国产车在进步,在走上坡路,而合资车这是固步不前,甚至还减配,走下坡路。

真的,咱国内消费者真给合资惯坏了,它们不需要多高的配置,不需要多强的动力,甚至不需要用料多扎实,你们一样买。那他就躺着赚钱呗,为了多卖一点,还偷工减料。可能有人还持有偏见,但是我的偏见已经逆转过来了——同等价位同样的车,我宁愿买国产也不买合资!因为现在国产车还在上升阶段,还在谋求市场的认可,几乎没有偷工减料的事情,最起码没有合资那么严重。

其实,我们打开车质诉一看,最近一年,投诉量排在前十的全都是合资品牌!前20就有一个是广汽传祺GS4。你可以说合资车销量高,基数大。可是SUV市场呢?SUV连续十几年的销量老大是哈弗H6,哈弗H6的投诉量仅仅排在SUV的第九,也就是说至少前八位,投诉率肯定要高于H6。

顺便点个名,SUV投诉量前十的分别是:传祺GS4、大众探岳、日产奇骏、马自达CX-4、途观L、哈弗F7、丰田RAV4、日产逍客、哈弗H6、猎豹CS10。如果你还认为合资车就是好的话,那前面那几种,你自己去对号入座。

我们别说合资好也别说不好,只看车。说质量,国产车现在并不比合资差。最起码从投诉上就能看得出来。你详细分析一下的话,很多车的通病、减配问题其实能看的一清二楚。那我们来说车本身。别管国产合资,就放在同一水平线。

国产合资大比拼,到底谁更值得买?

从三大件说起,懂车的应该知道,咱国产发动机现在已经不比合资的差了,甚至可以说是全面赶超。比亚迪的骁云1.5L发动机,热效率43%,全世界最高的量产发动机之一,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打平。远超过丰田本田大众。奇瑞1.6T中国芯、长安蓝鲸、长城柠檬平台、吉利虽然自己的1.8T差点意思,但现在人家能用沃尔沃的。

再说平台,比亚迪的BNA构架平台,奇瑞的T1X、M1X、M3X平台、吉利的CMA、BMA平台,长安的P3、P4平台,都已经实现了模块化。底盘调校,咱是弱项,但大部分国产车企是偷师也好,是请国外专家也好,比亚迪人家从奔驰请来的底盘调校专家,在奔驰是他调校的,你就说奔驰底盘真有之感,到比亚迪你就说比亚迪底盘太硬,满是廉价感?

变速箱是国产的弱项,不过长城和吉利的七速湿式双离合真的不比大众差,甚至还要高明不少。比亚迪用双离合搭配混动,屏蔽掉了双离合低速的顿挫问题,完美保留了高传动效率,换挡迅速的优点。插混车一样没毛病。万里扬的CVT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最起码要比日产的可靠的多。哪怕AT咱不行,可是国产车就不许买爱信、埃孚的变速箱吗?

三大件不差,配置更高,质量可靠性也不比合资差。像是红旗、领克,首任车主不限里程不限年限终身保!这就是对质量的信心!奇瑞发动机保10年100万公里,有的车型终身保。捷途保10年20万公里。比亚迪新能源,三大件保8年15万公里,整车保6年,电池终身保。合资车呢?3年10万公里。

比如说:领克03+,人家车队已经连续拿了两届冠军了。发动机是沃尔沃S90同款的,8挡手自一体变速箱,百公里加速只要5.9S。售价不到20万。合资车里,这类小钢炮有吗?也有,高尔夫R,奥迪S3、基本上都要小40万起步。十几万你以为思域行吗?得是红标思域TYPE-R,那车70多万起步。

再拿出一款比亚迪汉DM,20多万的合资车,谁行?什么雅阁天籁凯美瑞、君威君越金牛座,都是弟弟。哪怕把价格放宽到30万,沃尔沃S90行吗?捷豹XFL行吗?哪个比汉DM动力强?哪个比它油耗低?是不是会有人跳出来说,咱又不是飙车,要那么快干嘛——回去自检一下,对号入座。这要是合资车你肯定不这么说!

十年前,国产车不行,那是真不行。咱别说爱国的事,十几二十万呢,这个国咱爱不起。就是用车说话,现在咱国产造车行了!比合资车好,也比合资车便宜!你不懂没关系,自检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有这种偏见?我不非得把你这个偏见掰过来——跟我没有一毛钱关系,你能够客观理智的选择,是给你自己省钱!

最后点题吧,过去十多万宁愿买合资车低配,那没问题。可是现在,还选择配置低、用料廉价的合资车,而不选择国产的话,我只能说你不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