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测评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的名字_小米汽车微博名收回要给钱吗

tamoadmin 2024-08-23
1.小米要联手比亚迪造车?官方回应:的,是谣言!你们怎么看?2.雷军,你能熬得过库克吗?| 一周车事应该是没有什么意思,本来雷军是一个公众人物,是他自己要在微博

1.小米要联手比亚迪造车?官方回应:的,是谣言!你们怎么看?

2.雷军,你能熬得过库克吗?| 一周车事

小米汽车的名字_小米汽车微博名收回要给钱吗

应该是没有什么意思,本来雷军是一个公众人物,是他自己要在微博上抽奖送粉丝一辆车的,再加上他本来就不差几个钱,主要原因是蔚来服务没有和中奖人协商好,再加上事情出现以后,雷军方面也没有出来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使他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舆论确实体现出他的信誉度真的是有所怀疑。

9月29日微博用户@绿茵草地上的黄金左脚发布动态称,自己转发雷军微博所抽中的蔚来汽车ES6,至今仍未提车。该用户称,“给蔚来足够的时间提车,可是蔚来从六月推到七月,七月推到八月,八月又推到九月,九月又让我再等等。”连带提及了雷军,引发不少吃瓜群众“围观”,甚至追到雷军的微博下方留言为该网友打抱不平。

蔚来虽然在去年末开启了ES6的宣传推广,该网友抽中汽车的时间也在去年末,但实际上今年6月下旬才开始交付,而据相关人士透露该用户抽中的“基准版”交付时间更晚。这件事出来以后,雷军的微博又找不到这则动态,引发网友热议,小米方面也有内部人士回应,雷军并未删除微博,只是设置了半年可见所以目前无法看到。

有科技圈内人士对金融界表示,互联网汽车都是订单排队交付,从等待时间上来看并不久,主要问题在于蔚来没有做好与该用户的沟通工作,对于交车时间几度推迟,最终引发了用户不满。雷军只是意外躺枪,而对于百亿巨亏漩涡中的蔚来来说,近期肯定不想因为类似出现在新闻当中。

小米要联手比亚迪造车?官方回应:的,是谣言!你们怎么看?

汽车这东西,一直被认为对技术、制造、品质的要求比较高。

国内老牌的一汽、东风、上汽合资车做了一大堆,自主品牌还是扶不起的阿斗,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一方面,吉利、奇瑞、比亚迪这些当年的草莽,也硬生生莽出了一条路,新势力的蔚来、小鹏、理想等也做得风生水起,所以你说汽车的技术含量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说中国制造就是不行,恐怕也不行。

发展历程

2014年4月初,有媒体称在中国车联网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4月5日,雷军通过其个人微博对小米汽车的新闻进行澄清,小米没有做电动汽车,会持续专注在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上。

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你能熬得过库克吗?| 一周车事

小米是一家不会让人陌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主打"性价比"、定价亲民的小米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并且小米一直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态圈,推出各类小米家居、小米家电,穿戴设备等等,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而在前段时间,还有新闻说小米将要涉足汽车领域,将要联手比亚迪打造一款"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从网上曝光的信息来看,小米进军造车市场很像是真的,不仅有"小米蓝天"这样的概念方针,甚至还公布车辆的外观、以及"青悦S1"这样的命名。但是实际上,小米进军汽车市场只是一个谣言,据了解,小米相关人员表示"没听说过公司要造车,之前已经否认过造车";并且小米品牌安全的官方认证微博,也在微博上转发了小米没有造车的微博,否认了和比亚迪合作造车这个谣言。甚至小米的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还发微博表示"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新闻"。

而比亚迪方面也一样否认了这个谣言,官方回应比亚迪并未与小米生产该款车型,并在"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上回应,表示比亚迪已经开始依法取证,后续将会借助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声誉。这对于广大吃瓜网友来说,无疑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因为很多网友都希望能看到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和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合作,擦出合作的结晶。

事实上,其实国内有不少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比如说腾讯、阿里巴巴就进军车联网领域,所打造的车联网目前已经搭载在很多量产车型上。再比如说刚刚提到的比亚迪,它就和打车平台滴滴有所合作,在11月16日共同发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款车型将会在长沙进行试运营,而后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这款定制的D1身上,还有很多针对"滴滴打车"做出的优化,比如说乘客可以用滴滴APP提前调节D1车内的空调温度、风量等;再比如说方向盘上有专属的"滴滴"按键,让车主不再需要在行驶中利用手机去接单。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想一下,如果小米真的和比亚迪合作,那么此前宣传图中出现的"青悦S1",或许真的能实现。据此前公布的信息来看,青悦S1的定价是84999元,而且将会用纯电后驱、搭载三相感应电动机,最大功率310kW、并配备有液冷技术。这些属性组合在一起,恰恰符合小米一直以来坚持的"性价比"标签。而比亚迪则则在电动车领域表现突出,今年更是推出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拥有605公里的综合续航、最.9秒的零百加速。同时比亚迪汉EV还得到很多知名企业家的认可,像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都是比亚迪汉EV的车主。

总之,虽然说小米目前没有造车,也没有和比亚迪进行相关的合作,但是小米联手比亚迪却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一件事情。一方面,传统车企牵手互联网企业已经有很多先例存在,也证明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小米和比亚迪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强者,无论是技术底蕴、潜在用户都表现不错,两者的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因此,如果小米和比亚迪真的能携手造车,恐怕得圈粉一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撰文 Roomy 编辑 周长贤

带着一腔热血,从一个门外汉杀入 汽车 圈,本想让众生坐等着看“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的好戏,可谁知9月的天,还是那么善于变脸。

12级的台风吹过的天空,阴雨蒙蒙,都没有雷军和库克的心情那么灰暗。入局造车圈7年的苹果,给刚入局半年的小米上了一课。想要高楼拔地起,光有钱不行,还得熬得住时间。

有着“雷布斯”之称的雷军,熬不熬得过库克?毕竟都说自己造车不差钱,毕竟也真的都有钱。

此前,曾说,“特斯拉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谷歌,而是是苹果公司”的马斯克,可以给出答案,“难熬”。

小米 汽车 ,要流量,还是真造车?

“为小米 汽车 而战”的口号,宣扬在造车圈已有三个月,在大家都快等急了之时,小米造车终于有了新消息。9月1日,小米 汽车 正式完成登记注册。这意味着,小米造车正式拉开帷幕。

不过,甫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件影响口碑的事。

擅长和粉丝玩互动的小米,近日在官方微博po出一个活动,名号是“米粉畅想小米 汽车 ”。原本想玩点儿有热度的话题,来增加造车的声量。没想到这热度没有被米粉玩出圈,倒被威马 汽车 给“转”出了圈。

小米在微博晒出的小米 汽车 想图,被米粉称之为“小米电动 汽车 M1”,被威马 汽车 官方微博给转发了,配文“听说威马Men有了双胞胎?米粉要和我们一起共创吗”,并附上了威马Men的设计长图。

对比发现,威马Men与小米电动 汽车 M1,不可能说毫无关系吧,简直一模一样。是巧合呢,还是巧合呢?我这替人尴尬的毛病又犯了,能用脚趾抠出一座城堡。

一时间,小米和雷军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标题写到,“又想做风口上的猪?可别走歪了”。

以前,雷军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大方向相对明确,风险可控时,小米推进得很快;局面相反时,决策就会变得克制和谨慎。”

从“小米电动 汽车 M1”这事上,也能得知,小米造车这事,雷军希望“推得快一些”,在苹果、华为等 科技 公司入局之前,实现跑马圈地。

从今年6月开始,小米发布了大量自动驾驶招聘信息,包括数据平台、控制、感知、定位、多种算法及地图等方面的岗位。并且在6-8月,短短三个月,小米加速了“买买买”的节奏,这也是“没有造车经验,技术储备少”的小米造车前期的主要策略。

目前,投资5家自动驾驶公司,包括ADAS技术厂商纵目 科技 、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 汽车 系统开发等等,目前小米集团与 汽车 有关的专利数已达到834件。

虽然说, 汽车 制造涉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不是收购几家公司就能一劳永逸的,再加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技术壁垒,一个门外汉两三年能参透,突破技术瓶颈也是难上加难。

但是,“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的雷军,显然不会让自己只有一个小目标。有爆料称,小米“定了个小目标”,2024年上半年推出第一款 汽车 ,并且三年要卖出90万辆。

很敢想,但就形势来看,时间窗口期或是小米 汽车 当前最大的短板。至于是不是放卫星,投资者给小米的未来设定了三种判断:

销量超预期,市值飙升。

销量不及预期,成本过高,资金链断裂。

根本造不出车,雷军跌落神坛。

那么,雷军肯定只想成为第一个。

苹果 汽车 ,苦熬7年,碰了一鼻子灰

如果说,“三年后面世”的小米 汽车 ,可能一上市就要面临首战即决战的场面,有一股悲壮之意。但比不差钱的小米更有钱的苹果,在造车业务上更悲壮。

磨蹭了7年,那临门一脚始终不踢。从2014年,人们就等待着苹果 汽车 成为颠覆时代的产物。

7年之后,同样来自硅谷的特斯拉全球卖到50万辆销量,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同一年成立的蔚来 汽车 ,即将推出第三款车型。

苹果造车呢?似乎还遥遥无期。不仅如此, 汽车 项目负责人还跳槽去了福特,颇有点“雪上加霜”的意思。

据外媒报道,苹果自动驾驶 汽车 项目负责人道格·菲尔德已离职加盟福特 汽车 公司。随后,福特官方证明了这一点。9月8日,福特表示,聘请苹果公司的 汽车 项目负责人道格·菲尔德加入公司,担任首席先进技术官。

这是苹果 汽车 项目7年中经历的第四任主管离职,苹果造车,也从万众期待变成了疑窦丛生。格·菲尔德的离职,让业内和苹果的投资人,都在担心将会影响苹果 汽车 的研发进度。

毕竟,曾经他从特斯拉离开回归苹果之后,帮助苹果引进了多位特斯拉高管,推动整车研发,被视为苹果 汽车 项目的转折点之一。

至于如何转折,我们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苹果造车,真的是一波三折。

苹果2024年量产 汽车 。据日经亚洲等多家媒体报道,库克马不停蹄地和现代、日产、大众等传统车厂洽谈Apple Car整车代工。很意外的是,至今还没有一家车厂明确愿意给苹果造车充当代工厂。

洽谈颗粒无收,争议不下的苹果 汽车 项目,还被diss。马斯克就曾公开质疑苹果的电池技术。虽然,苹果公司与 汽车 相关的专利超过了1000件,其中99%以上为发明专利。

除了寻找代工不顺利之外,苹果在寻求动力电池供应商上也碰了一鼻子灰,消息说,苹果想让现代 汽车 为其生产电池,但过程也不顺利。

库克急不急?肯定是急的。

据韩媒报道说,硬气的苹果不想有求于人,准备撸起袖子自己干。目前,已重启 汽车 研发实验室,并开始联系全球 汽车 零部件制造商,获取零部件报价。

所以,业内认为,苹果此举,是将独自研发苹果 汽车 。谁知此时, 汽车 项目负责人又被福特挖走了呢?在刚刚过去的 8 月份,苹果又接连被曝出两起自动驾驶事故。

那么,就先送一首歌给库克吧。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得拍……”

马斯克又来催销量了,再次挑战22天

雷军急了,库克急了,天不怕地不怕的马斯克,也急了。

国外媒体报道,在每一季度末都有动员员工传统的特斯拉CEO马斯克,已再次动员员工,要求他们加快交付。

不过,这个季度的邮件,措辞比以往更加急迫一些。

“三季度初期生产遭遇重大挑战,所以在接下来的22天需要玩命交付,以弥补季度初在生产方面遭遇的挑战,确保三季度交付量数据。”

又是熟悉的22天,还有熟悉的“遭遇生产的挑战”。后面还有更熟悉的,是马斯克一如既往的凡尔赛。马斯克在邮件中透露,三季度末的交付量将会出奇得高,会是特斯拉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季末交付潮,但需要设法做到。

于是,有人就坐不住了,就是被迫延期交付的Model Y 车主。

9月11日,特斯拉中国显示,Model Y Performance高性能版价格上调1万元至38.79万元,交付时间预计为今年第四季度。已经交订金的用户,按照原始价格维持不变。

涨价的具体原因,没说,只留下一句话,“特斯拉秉承着价格公开透明的原则,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为优质的产品与体验。”

显示,标准续航版的交付周期为6-10周,高性能版的交付时间:预计第四季度开始交付。划重点,“预计”。

“你明明讲好的第三季度,由7月到9月,一下子改第四季度,还是预计。”“那么,请问马斯克,你确保的三季度交付量,给谁了?”

到底是电池问题,还是芯片短缺,目前也没有具体的解释。不过,在马斯克的邮件里,还是有一些明确的信息,“芯片供应基本上是影响我们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很难预料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因为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美国显示,除了Model 3和Model Y外,其它车型的交付时间都被推迟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由此可见,国产Model Y的交付跟零部件短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马斯克曾在财报会上称,在供应链上遇到“疯狂的困难”,压力是来自于电子芯片全球性短缺。如今,零部件供应短缺,导致生产放缓,已经是全球车企目前面临的窘境。

当丰田砍掉30万辆目标

全球缺芯的严峻程度,不用再过多渲染。

毕竟连此前坚称“目标不变”,善于做风险投资的丰田,近日也不得不宣布,由于 汽车 芯片短缺,9月将其全球产量削减40%,全球减产规模约30万辆。

全球最大的 汽车 制造商将年度目标下调30万辆,供应链的严峻程度,已经是迫在眉睫。不仅仅是丰田,全球 汽车 产业排得上号的巨头们,都在近日宣布,在全球不同地区减少 汽车 产量,通用 汽车 、福特都宣布暂时关闭工厂。

此前,美国 汽车 分析师们就曾把美系品牌的失利,归结于芯片供给问题。他们认为,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 汽车 制造商,比美国的车企更好地处理了这场危机。

一直以来,丰田“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风险投资,一向都被业内学习和赞赏。从2011年日本东北部发生大地震后,饱受影响的丰田在供应链上,就开始有了囤积大量关键零部件的习惯,“居安思危,以防万一”。

缺芯这个事上,其实,丰田也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风格。上半年,丰田以541万辆的成绩,再次超过大众,在全球取得的好成绩,除了得益于中美两大市场的给力表现,另一方面,来自于丰田有力的供应链和库存管理体系。

只不过,缺芯的蔓延程度,超过了预判。疫情不断仰卧起坐,芯片供应长期不正常,再加上丰田长期投资的东南亚市场,零部件工厂生产大幅放缓,家底再殷实的地主,也要走到没有“余粮”的境地。

所以,全年 汽车 产量预期从最初的930万辆下调至900万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遭遇减产,丰田仍维持本财年营业利润预期2.5万亿日元的预期。

丰田暴露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缺芯减产。电动化战略迟缓、智能化布局受挫、产能危机,都在今后围绕着这家被诸多车企称之为楷模的企业,前进之路绝非坦途。

就像大众 汽车 如今考虑的问题,不是在销量上超越丰田,而是all in的电动化转型。同理,丰田需要考虑的也不是全球第一的宝座,而是如何打造更强有力的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