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新闻

文章内容

创维汽车零件编码_创维汽车零件

tamoadmin 2024-09-06
1.美的:我只想搞机器人和自动化,你们却想让我造车2.到底该不该抵制日货?3.创维电视屏幕突然闪屏怎么处理?4.创维电视启动一直进不了电视菜单5.最新进展!34

1.美的:我只想搞机器人和自动化,你们却想让我造车

2.到底该不该抵制日货?

3.创维电视屏幕突然闪屏怎么处理?

4.创维电视启动一直进不了电视菜单

5.最新进展!34家本土巨头跨界造芯,都怎么样了?

6.不怕死的天美汽车

创维汽车零件编码_创维汽车零件

自2018年开始,我国的车市就处于不断下行的大环境之中,再叠加此次疫情的侵袭,使得今年的车市整体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据悉,乘联会已经两次下调了2020年的整体车市销量预期。从去年年末所预计的增长1%,到下滑5%,再到最新的8%的降幅预期。

马拉车市也曾多次走访了成都市内的汽车消费终端,“难”和“冷”是大家所共同面临的困局。我国车市要想恢复往日的热闹与喧嚣,恐怕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日,以及各方的不懈努力。

今日成都某品牌4S店内的“寒意”

为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相关部门也先后多次发声并出台了相关的“救市”举措,但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有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也需要再行观察。

总之,就目前而言,仿佛对于我国车市悲观的看法和情绪在许多人的心里升起。即便那些乐观的群体,也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和客观。

然而,目前车市的“惨”状也不是所有人都当回事情。在传统车企纷纷降薪、下调年度销量目标,勒紧裤带过日子的同时,依然有一大波人选择在车市低谷期,加入到了造车队伍当中。其中还不乏一大批“门外汉”式的跨界玩家。

房企过后,跨界造车风又吹向了数码家电

近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而此次的被收购方合康能源,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高压变频器、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桩业务等。

业界人士指出,此举完全可以看作是原属于家电行业的美的集团正式宣告了入局汽车行业。在美的发布的这份公告中,还对其业务延伸至新能源汽车行业作出了说明:“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而在美的之前,还有不少的其他原家电巨头入局。

去年年底刚刚诞生的全新品牌“天美汽车”,实则也是家电行业的跨界手笔。据悉,天美汽车所属的开沃汽车的创始人,就是一手创立了创维电视帝国的“家电大佬”黄宏生。

近日,天美汽车官方还发布了其首款入门级中型纯电SUV的新车,并透露该款SUV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当然,要说家电行业跨界造车,就不得不提格力的董**。早在2016年8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个人出资10亿元人民币,购入了珠海银隆新能源22.39%的股份。

去年8月,董明珠又带领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同月,格力电器又联手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广东)有限公司,董明珠担任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

目前,董明珠的造车梦已初显成效,已投入运营的新能源大巴和已上市的新能源商务MPV银隆艾菲,都表明其梦想已然落地。

如果说董明珠造车是因为个人的梦想和情节使然,那么天美汽车进入冲刺极端、美的集团出资入局等,则表明跨界造车这股风,继房企扎堆入局之后又再一次刮向了数码家电。

看来造车是真的香!仿佛皆可入局、皆可跨界。

家电企业跨界造车,与房企有何不同?

前些年,当房企扎堆入局造车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会怀疑其真实目的和动机。毕竟以造车之名,行拿地之实的操作,也早已在众多房企的身上展现无遗。

房企造车“目的不纯”,有着太多的案例可举。目前已几乎淡出市场的华泰汽车,曾经就在鄂尔多斯拿下了千亩土地,还以造车之名拿下煤矿开权。而接手华泰的富力集团可能也是看中了土地。

而碧桂园启动的新能源汽车小镇等,虽然号称打造“高端发展、创新运营、前沿示范、创新孵化”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圈。可实质还是玩得原有的那一套,“土地”的开发和再利用。

关于房企造车,有地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如果把这些房地产企业的汽车项目拿出来一个个对比,你会发现不少都是规划地铁线、交通便利的优势或者潜力地段,你说它能只用来造车做研究院,不干地产开发的老本行么?”

相较而言,家电行业跨界造车似乎比地产行业的入局要显得“单纯”的多。毕竟,它们不仅没有明面上的“土地诉求”,同时至少能够搭得上界。

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特有属性,你如果要强行把纯电汽车归结为家电数码一类,其实也能说得过去。

事实上,从目前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布会上不再只是出现汽车媒体的身影,而是数码类的媒体也会经常现身其中。

另一方面,这些个家电行业巨头入局之后,确实是在行造车之实。他们产品的推出、上市都明显快于其他跨界玩家。快速落地,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或许是家电行业跨界造车的特点之一。

那么他们的入局,难道真的是因为决策者确确实实都怀揣了一个造车梦?其实,家电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困难时期。

近年来,家电企业受到了整体市场经济的影响,处于一个明显放缓的阶段。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家电行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空调行业为例,2019年空调行业内销疲软,行业整体产量和销量增速放缓:2019年我国空调产量为2.19亿台,同比增长6.7%;销售量为2.14亿台,同比仅实现6%的增长。?

由于空调行业内销不景气,厂商纷纷为了去库存而主动降价,空调厂商的毛利率也由此不断下滑。Wind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19年第三季度,美的空调的毛利率由30.63%下降至29.09%;同期,格力空调的毛利率由36.48%下降至30.16%。

此时,亟需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来进行的重新利用和布局。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成为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和扶持,大家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而一系列政策的导向,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

这可以看作是政策层面的“降低门槛”。

无论是删除了之前对于准入企业“设计开发能力”要求的大部分内容,调整为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还是缩减了对新能源车企生产能力、产品一致性、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各项要求,都可以视作为新晋玩家的最大利好。

而院近日所推出的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及免征购置税两年之重磅举措,也成为了家电跨界玩家们的“意外惊喜”。

使得这些本就资金雄厚的家电巨头有了两年多的缓冲期,以拉近他们和其他“刚起跑”玩家的距离。天时地利的加持下,一旦更多的家电巨头加入造车行业,我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诧异。

其实相比于地产企业,马拉车市认为家电巨头的入局造车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上那么一些。但也仅仅是一些而已。

门外汉”的属性,短期内仍难以消除

虽然,家电巨头较之房企似乎更靠谱一些,但他们的身上仍然充斥着“门外汉”的属性。

造车历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家电产品相比,汽车无疑更加复杂更加考究企业的功力。一定程度上来说,家电产品之于一辆整车而言,相当于其中的一个部件。

与此同时,一辆整车还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零部件”做加法就可以的。需要长期且无比巨大的资金、,投入到车辆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

其次,从单品利润上来看,汽车行业可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观。销售终端卖一辆车,可能出现的不赚钱甚至亏钱,需要靠厂家返利或是其他方面包括售后等来实现平衡的现状,也是家电巨头们不曾经历的事情。

同样,一个汽车品牌的竞争对手数量,也是远远超过了这些跨界玩家的原有行业。单单是近几年的时间里,所出现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的数量就是家电行业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以目前已经入了造车局的家电企业的情况来看,“门外汉”的属性依然根深蒂固。

以董**已上市的银隆艾菲为例。作为一款纯电动MPV车型,其正式上市后无论是车型、价格(43万元)、配置都一直备受争议。

众所周知,一辆汽车从车型类别到车内配置,再到终端定价都是一件极其复杂和考究的事情。同时,在车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要想突出自身的优势所在,过往那些在家电行业里百试不爽的经验,在造车卖车这件事上,根本无法照搬,需要从零做起。

更不提,如今的车市大环境整体呈冷。造车热遇上车市冷的尴尬,是大家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家电行业还属于增速放缓,而新入局造车可能将会直接面临刚开始起跑,就直接到了淘汰出局的绝境。

事实上,在这股风起之时,已有不少的家电巨头踩下了急刹。

去年作为“网红”家电品牌的戴森,其造车事宜就备受关注。原本其已高调宣布了启动电动车项目,投资逾20亿英镑(约合25亿美元)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汽车,并于2021年前推出第一款车型。

但是随着戴森创始人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声明说戴森工程团队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原型车,但是没找到可行的商业化方案,在出售电动车方案未果后,决定把电动车项目砍掉,关闭英国和新加坡的研发机构。

同时把研发投入到固态电池、感应技术、视觉系统、机器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些已经比较熟悉的领域。从而宣告了项目的终结。

纵使前期工作和资金打了水漂,也一定要止损出局,从而避免陷得更深。

另外,作为在多个领域有着巨大竞争力和优势的华为,对于造车却无法迈出那最关键的一步,而始终游离在造车的边缘,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很显然,还是有不少“门外汉”有着自己的“觉悟”。老人们一直都教导我们,不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事情,肯定有它的道理。

结语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政策的导向,市场前景的可观,使得越多越多的“门外汉”削减了脑袋往里钻。但事实上,并不是谁都能享受到这波“红利”的。

家电巨头们虽然较之房企,可能是较为靠谱的那一批,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会更高一些。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曾经并未涉足,无法看清的新局。同时,由于自身的劣势明显,更多的可能是给这场造车长跑的比赛做了分母,而最终成功者应该寥寥无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美的:我只想搞机器人和自动化,你们却想让我造车

应该是排线松动了,建议先检查排线看看。

液晶电视屏有一半图像呈竖条花纹可以判断为花屏,电视机花屏的一般原因及处理方法:

1、如果电视机开机时正常 ,几分钟后变为花屏 ,变花屏后屏幕亮度变亮 ;一般可通过测量逻辑板上的GAMMA校正电压,常见的就是AS15-G故障,可以触摸AS15-G是否发烫;如果会烫手则判断为AS15-G故障;主要测量各个GAMMA电压是否异常,以判断具体哪一个GAMMA电压错误,更换新的AS15-G即可恢复正常;

2、如果是屏幕的色彩显示混乱导致的花屏,一般可判断为液晶屏本身的问题;因为液晶屏显示图像要有背光源和能够改变液晶体排列方向的电路,该电路分别控制着液晶RGB三种颜色像素小点,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却色或引起花屏;

3、一般电视机花屏都是与电视机的硬件故障有关,包括屏幕故障、屏幕排线故障或者主板上的电路、电容故障,以及其他内部零部件故障都可能导致花屏;普通用户建议联系电视机的售后服务对电视机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保修。

到底该不该抵制日货?

跨界造车的风险有多大?强悍如董**,造车之路也是铩羽而归。不过,家电行业的转型之路并没有消停,创维的黄老板也开启了天美汽车。而这次“被跨界”的美的也平地起风雷。

近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美的暖通,以7.4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交易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控制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

公告的名字很长——《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简而言之,美的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将成为实际控制人。而很多媒体很标题党地表示,美的要造车啦!公司业务将延伸至新能源汽车产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的收购合康新能引起这么大动静呢?当然了,像去年恒大集团轰轰烈烈地砸几千个亿去造车那么土豪出格的事,不是美的这次区区7.43亿元的风格。记者相信,从常识来看,美的公司的战略定位足以说明问题,不是想跨界造车。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来分析分析。

变频器有这么重要?

先说被收购方,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新能源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从公司成长性来说,2017年、2018年,合康新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5亿元和12.06亿元。2019年,其营业收入13.05亿元,同比增加8.15%,利润总额0.19亿元。也就是,这三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的。那么,美的为什么要收购合康新能?

从公司经营范围分析,当然从合康新能的工业变频器、伺服系统等核心业务来讲,高、低压变频器有助于加速美的大型中央空调的变频化进程,提升其传统定频产品的竞争优势。

此外,美的集团的意图不仅于此,更在意业务的多元化,也就是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而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合康新能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建设等产品及服务。

据称,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上,合康新能相关产品已与国内多家车企形成配套关系。比如两年前,合康新能与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一汽解放2018年优先使用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

实际上,在2017年12月7日一汽解放新能源基地的投产仪式上,一汽解放与合康新能签订的订单是500辆新能源车。说实话,这点数量要说造车,实在是谈不上。而根据互动平台合康新能董秘的回答,“2018年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生产7385套,销售06套。”

曾有网友质疑,“合康的产品并不处于垄断地位,收购合康并不能掌握核心科技。而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强如华为、苹果也没能脱离零部件代工,为了变频器控股一个公司没有必要。如果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合康的产品对于整车来说又占比太小。”

有个细节我们一定要知道,2016年12月之前,合康新能的证券简称一直为“合康变频”,只是由于业务衍生至节能环保项目等新领域才变更为“合康新能”的。目前,合康新能的主要业务包括三大板块:节能设备高端制造业(占比74.94%)、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及运营产业(占比17.44%)、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占比7.62%)。

所以,根据常识我们就知道,美的收购合康新能,主要还是为了加码公司战略定位的自动化和机器人(下面详细讲)。所谓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只能算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着”而已,我们不用高估美的造车的动静。至多,美的是想做个安静的供应商。为什么呢?

美的是不是要跨界

美的不是第一次造车。早在2003年,美的集团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和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并且新建了昆明和长沙两大生产基地。

按照当时的进度,美的曾实现年产万辆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的制造能力。但五年后,美的终止了造车项目,并将其三湘客车公司长沙汽车生产基地以1.08亿元出让给比亚迪。除长沙基地外,另一个主要生产基地云南美的工业园也于2008年6月关闭,转型现代物流基地。2009年初,美的集团宣布重新修订三年规划,不过在这个蓝图里,汽车业务没有再被提及。

美的此后,消失在造车领域幕后,用292亿元并购了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机器人,而库卡机器人是世界上少数几家生产汽车主机厂流水线所用机器人的技术公司。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过,最终的目标是让美的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公司”。方洪波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时说过,他需要时间来整合库卡,使美的能从席卷中国的自动化浪潮中获利。

而专业人士分析,合康的核心产品虽然在高压变频器领域独大,但主要应用行业是电力、冶金、矿业、石化,建材等重化工业,是典型的项目市场,这显然不是美的+库卡所擅长。而在实际业务的整合上,美的和库卡的整合速度都已慢于预期,如今再加上合康新能,整合之路无疑将再度拉长。

我们来看一个2014年2月11日的公告就能明白。公告上说,当时的“合康变频”收购了东菱技术40%股份,涉流伺服领域。而“交流伺服系统”正是东菱技术的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且,东菱技术的“EPS-RS0.4-7.5KW基于CAN总线的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还申报了201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在定位精度及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完全满足机器人的运行要求,能逐步替代进口同类产品。

所以,美的收购合康新能的目的绝不简单,跟库卡机器人应该是有相当的关联的,我们这里不妄自揣测。而且,收购合康新能只是第一步,美的后续不排除继续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业务协同和拓展。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此外,我们要问一个共性的问题,为什么几年来包括美的在内的家电巨头们频频跨界?

应该说,这与家电的“房地产的后周期行业”属性有关。很明显,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增速趋缓,家电行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就拿美的的主业空调来说,2019年中国空调产量为2.19亿台,同比增长6.7%;销售量为2.14亿台,同比增长6%,很明显增速已经放缓。

截止3月30日,美的集团的市值为3359亿元,格力电器的市值为3133亿元,体量已经非常巨大。而且,从毛利率这个重要指标来看,根据Wind数据,2018年到2019年第三季度,美的空调的毛利率已经由30.63%下降至29.09%。同样,格力空调的毛利率由36.48%下降至30.16%。所以,除了车用空调的争夺,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家电巨头们的当务之急。

而且,随着5G时代的来临,家电巨头投身汽车领域,也是为了抓住5G时代下智能汽车与车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美的布局汽车供应链,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造车是有巨大风险的。包括很早以前的春兰、奥克斯,还有近几年的戴森、格力、创维等,而目前“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春兰作为90年代家电行业的龙头品牌,19年年底曾斥资7.2亿元收购亏损严重的东风南京汽车,而后组建春兰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行业。苦撑11年后,2008年春兰将持有的春兰汽车60%股权转手他人,退出了事。

而2003年,奥克斯斥资4000万元收购了沈阳双马95%的股份,从而获得了SUV和皮卡等车种的生产许可,同时成立了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2月奥克斯宣布正式进军汽车行业。不过,2005年3月就停止了汽车梦。

所以,跨界造车真的不是很好玩的事。在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频频倒下的当下,更是让新进入者噤若寒蝉。在汽车行业同样进入大转型时代的当下,除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之外,也许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

文/王小西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创维电视屏幕突然闪屏怎么处理?

以下是我在博客中写的,你看看吧。

大多数人都应该还记得2005年春,北京的一次民间自发组织的抵制日货的游行活动。后,得知中国各城市都有同主题的百姓自发游行。那段时间,网上铺天盖地的全是关于抵制日货的文章和一些日产商品的列表,告诫大家不要去购买这些商品。

因为那时本人恰巧是一家论坛的版主,所以每天都会上线看许多帖子。在BBS的新闻版看到不少人发表很激进的言论。当时我也表示比较支持大家的观点。但是当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再进一步的分析后,察觉到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弊端。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抵制日货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看过一些纪录片。大致是讲述中国建国后发展史的。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的各方面发展都是飞速的,而这背后也有着许多的艰辛,可以用“举步为艰”这个词来形容。虽然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虽然说他功大于过,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他年迈的时候的确做出了一些很严重的错误决定,致使四人帮在那时形成一定的势力,而让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浩劫,同时也耽误了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及人才的流失。因为这些原因,我国即便是发展很快,但是比起许多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处在比较落后的位置。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各国GDP统计数据的排名,中国虽名列前茅,但是这并不容乐观。因为如果按人均GDP 值来统计,我国的排名仅能排到第100名左右!而位居前五名的国家依次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美国、日本(06年)。那么,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日之间的贸易到底是什么程度。(相关数据来自于网络)据统计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大约为一万亿美元多一点。中日双边贸易额2004年为1700亿美元2005突破1900亿美元。日本此前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35亿美元。现在日本仍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日本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根据中方的统计,截止到2004年8月底,日本企业实际对华投资达452亿美元,位居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华投资的第三位。另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3年日本对外投资总额为288亿美元,比2002年有所下降,但是对华投资却增长了8.6亿美元,此外中国对日投资也大幅度增长。

看了以上数据我相信有大多数人应该知道中国和日本早已经在经济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对外贸易的变化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虽算不是上出口导向型国家,但,对外贸易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能抵制日货,日本也能抵制我国商品,这样的后果就是两国贸易额的迅速下降,对两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尤其是前面我所分析到的,中国的国力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还有很大的距离。

曾在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类似“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上千公司破产!六个月不买,一半日本人下岗!一年不买,日本经济将面临瓦解!”之类的口号文字,但事实上,如果国家不做出支持这一口号的行动,从根本上取不引进日产商品的话,我们要做到所有中国人不买日货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抵制日货只能是小范围,小规模,短时间的,况且这也根本不可能对日本造成致命的打击。

另外,看看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日产商品而实际却是真真正正的made in China!我曾经看过一篇报导,许多发达国家愿意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因为中国劳动力相当廉价,而相比之下又比东南亚的劳动力素质高。所以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来到我国各地区修建厂房以及开办公司。前段时间,我去北京的亦庄经济开发区就有不少国际知名品牌驻京公司以及厂房基地,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日本的许多家公司。那么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抵制了日货,我国将会有多少工人面临下岗?短时间内国家又将如何安排那么多的就业机会给下岗工人?若不及时安排就业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秩序会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和日本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把他们都抵制了,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定会有负面影响。

日本在数码电子行业的技术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就拿数码相机来说吧,我去年到中关村的各柜台看到的都是sony、nikon、Olympus、canon、fujifilm等日本品牌。后来又了解到日本品牌数码相机已占据中国70%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我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面对一个无从选择的问题。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所有CCD元器件的生产基本上都在日本本土。而且全世界也只有日本的sony、panasonic、fujifilm、sharp等公司有CCD的生产能力。其他国家生产数码相机也必须向这些企业购买。那么我认为这又引发出一个新的疑问,抵制日货是否也包括抵制商品中含有的日产元部件?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是很荒唐?

以逆向思维方式来思考,“抵制日货”这种口号会不会是有日本或别国的恶意煽动呢?中国人口众多,虽不能再以“地大物博”来标榜自己,但相对来说我国还是属于物产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又人才济济,发展迅猛,前景颇好。许多国家都认为中国的强大会给他们带来一定地威胁。所以很不希望中国继续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肯定会有许多国家在“坐山观虎斗”,等着中日双方两败俱伤。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盲目的抵制日货是错误的。今天我们抵制日货,明天我们是不是要抵制美货?抵制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不会因我们抵制了日货,中国就变强大,日本就日渐衰败,反而会因缺少竞争力而使国有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而且众多大学生不务学业,工人不务生产去做无谓的游行这一举动更是极为不冷静不理智的行为,实属劳民伤财。

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不卑不亢,民族气节要有,但那并非是盲目的成为愤青的一份子。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些人不认同我的观点,甚至会认为我是拥护进口产品的先锋。呵呵,其实我及我的家人都是属于支持国货的,坦白讲并不完全是因为觉悟有多高,而是产品的性价比高,维修起来也相对方便。

总之,“抵制日货”的爱国情感是值得提倡的,但我们有更好的方式去爱国,可以发奋读书,积极工作,研究创新,争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不要因为一时愤慨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

创维电视启动一直进不了电视菜单

电视机闪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电视机的信号源输入有问题导致闪屏,一般可以检查电视机和有线电视、机顶盒或DVD机等设备的连接是否出现松动,一般将其重新正确连接并固定好即可。

2、电视机周围有其他信号干扰源导致闪屏,可以找出干扰源,移开即可;干扰源如大功率的电磁炉、电风扇、电冰箱等。

3、电视机的硬件有问题导致闪屏,包括屏幕故障、排线故障、内部电路故障、主板及其零部件故障等,建议联系电视机的售后服务对电视机进行检修。

创维电视主要从事多媒体业务(智能电视系统、酷开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等)、智能系统技术业务(家庭接入系统、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系统及其他电子产品等)、智能电器业务(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厨卫等)、现代服务业业务(家电保养维修、大物流服务业、对外贸易、建设发展、融资租赁、园区物业经营等)等四大业务。

深圳创维RGB电子是创维集团旗下的电子产业,生产经营彩色电视机、监视器、显示器、通讯器件等多种电子硬件设备,同时创维电视坚持以大屏为中心,为消费者创新性得提供一整套智慧生活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5G+8K的技术赋能,为家庭及商用场景带来体验。

最新进展!34家本土巨头跨界造芯,都怎么样了?

创维电视一直是开机启动进入不到电视画面的一般原因和解决方法:

1、电视机的系统有问题导致开机时间较长,一般可以将电视机的系统恢复出厂设置来解决:进入电视机主界面后,按菜单键,进入系统设置,找到系统还原,按确认键将电视机的系统还原为出厂设置状态;还原后电视机会自动重启并恢复正常;

2、电视机的硬件故障导致开机时间较长,包括高压包故障、屏幕故障、内部电路故障、电视机主板及其零部件故障等;一般建议联系电视机的售后服务对电视机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保修。

不怕死的天美汽车

201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3月,随着特朗普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实施投资限制,中美贸易战正式拉开帷幕。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中兴”。贸易战和“中兴”的背后,暴露了国产供应链的脆弱,凸显了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核心技术领域。

自2018年贸易战和“中兴”后,国内企业在半导体领域掀起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浪潮。叠加近两年“缺芯”问题持续发酵下,“造芯”阵营进一步扩大,智能手机、 汽车 、互联网、家电、ODM、房地产、分销商等行业厂商纷纷跨界,入局半导体产业。

时至2022年,四年过去了,那些年一起跨界造芯的玩家们现在还好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芯片之于手机厂商,就是核心竞争力。不难发现,能登上塔顶的人,必要的条件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研芯片,比如苹果、华为。入局自研芯片,已经成为了国产厂商想要进一步发展,通过自研打造独家差异化的必选项。

为了打造独家差异化用户体验,小米和vivo根据自身需求先后推出了自研影像ISP芯片澎湃C1以及vivo V1 ,而OPPO则是出手即王牌,直接推出了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 X。相比于ISP,NPU芯片不仅性能更强,还具备深度学习能力。

然而,国产三大巨头OVM目前量产的芯片,还不能和高度集成

的SoC芯片相比,甚至被人嘲笑除了华为,其他国产手机造芯是奢望,是营销噱头,但重要的是手机巨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搭载国产自研核心技术的产品面世。

受到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芯片供应不足的刺激, 汽车 芯片在去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供货不足的现象,甚至导致部分 汽车 厂商出现因芯片短缺 汽车 无法下线。

从2021年年初开始,我国车企开始大规模向芯片行业纵向投资,以布局自己的 汽车 芯片供应链。其中,包括北汽、上汽、东风、吉利在内的国内老牌车企,纷纷积极投资芯片企业,其布局的产品类型覆盖了碳化硅材料功率器件、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等多个领域。

从进程上看,即使比亚迪、零跑 汽车 、五菱 汽车 等车用芯片已经面世,但其工艺上仍然与顶尖厂商有很大的差距。

以零跑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为例,凌芯01用的是28nm的制造工艺,功耗为4W,算力为8.4TOPS,暂时还不及国内的地平线征程3用的16nm制程工艺,5Tops算力,2.4W功耗。和国际厂商更是差之甚远。英伟达等国际厂商已经在开发5nm、7nm先进制程工艺车用芯片,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或装车。

在电子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整车厂商对芯片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单一链条式合作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整车厂商开始试图跨过零部件供应商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开发产品,网状模式开始兴起。未来在智能化领域, 汽车 厂商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入上游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常态。

可以看出,通过自研AI芯片布局芯片领域,是互联网企业进军芯片市场的主流途径。对于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由于他们所构建的生态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芯片性能需求存在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定制化的AI芯片或许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出生态的价值。而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还没有给予互联网公司足够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自研AI芯片也就成为了一条发展路径。

据ABI Research调查数据预估,2024年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高达100亿美元,而目前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英伟达占据。一方面,是芯片市场的巨大市场规模吸引了互联网大厂的目光,加之当下的“缺芯潮”以及“卡脖子”威胁,互联网大厂不得不造芯。另一方面,芯片产业链发展日益成熟,自己下场造芯成本降低,云计算等业务的深度发展也离不开芯片的加持。

纵观互联网,有名有姓的不是正在“造芯”,就是在“造芯”的路上。

实际上2000年以后,海尔、美的、康佳、TCL、海信、长虹和创维为代表的的家电企业,就响应号召踏上家电芯片研发之路,格力、美的以MCU为主,海信是电视高端画质芯片、SOC和AI芯片,TCL发力显示与触摸芯片、机顶盒智能芯片,长虹的代表芯片是音频处理SoC,海尔是IoT芯片,创维是AI画质芯片,康佳是存储和显示处理芯片,这7个厂商主要都围绕着MCU主控芯片和图像处理芯片展开。

起步这么早,然而20年过去了,对比华为,中国七大家电巨头“造芯”却有点拿不出手。

早在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格力董明珠就这样表示,“格力要造芯片,即使未来投资500亿,格力也必须成功开发芯片!” 距离2017年的股东大会已经过去5年,格力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其自研的国产芯片—32位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并且已经投入使用,当前年产量高达1000万颗。

问题来了,如果格力真的花光了500亿,并用了好几年时间,但是却仅仅只是设计出一个MCU芯片的话,那么却着实有点高打蚊子的意思。这也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芯的缩影。

由于近年来手机ODM行业的竞争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愈强,行业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受手机市场影响也比较大。在此情况之下,即便是像富士康和闻泰 科技 这样的龙头企业也不敢轻易放松,正在积极寻找出路。

2015年,闻泰 科技 借壳中茵股份“曲线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行业上市公司。但手机ODM行业门槛低、毛利率低,成功上市后,闻泰 科技 将目光投向了半导体行业。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后,闻泰 科技 完成了从手机代工厂商到半导体企业的转身,市值更是突破千亿大关,堪称国内企业跨界造芯的经典之作。

以金茂、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商,他们“跨界半导体”无非就是寻找利润增长点的有一次新尝试,打造“生态园区+地产”的模式,可能以经营产业园区为主要目的,在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过程中起作用,而不是真的转做半导体、研发芯片,准确的说,只是借助产业发展地产相关业务

房地产跨界造芯,也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几大领域里边唯一一个至今未能拿出实实在在芯片产品的。随着恒大“暴雷”以及房地产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地产造芯似乎正在变得遥遥无期。

众所周知,在半导体芯片分销领域,通常主要为上游芯片厂商从分销和代理业务,并不会直接自主研发芯片。芯片厂商和分销厂商分工明确,分销商并不会涉及到芯片原厂业务。不过,从分销商进入芯片行业的案例也的确存在,那就是韦尔股份,此前作为分销商,通过收购正式成为原厂,并成为国产CIS龙头企业。

随着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发展,分销商实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分销商开始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触及上游原厂,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甚至像韦尔股份,彻彻底底的转型成为芯片原厂,这种趋势将在中美贸易争端和国产替代的背景下继续深入发展。

不难发现,除了房地产商“跨界”进入半导体领域目的不同之外,无论是家电厂商利用技术赋能产品,互联网厂商建立生态或代工厂商谋求转型,基本都是实打实的想在半导体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厂商背靠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从事半导体行业、研发芯片充满了无限的机遇与可能,然而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是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公司在这一领域创业十多年,亏损期就长达10年。直到2011年,才跨过营收亿元门槛,2012年实现营收1.41亿元。

二是做好人才储备、技术攻坚的准备。人才缺乏已经成为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跨界”做半导体,如何获取人才,依靠人才实现技术突破,企业都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

三是做好长周期、高风险投入的准备。半导体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风险高、涉及面广。以一款芯片而言,从规划、设计到量产,其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这一点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不同。

#芯片# #半导体# #国产替代# #vivo芯片研发中心成立,年薪百万招芯片专家#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当下是一个没有任何定数可言的时代。

潮起潮落间可以成为万人追捧的英雄,也可以成为喊打的“过街老鼠”。

那些曾经站在聚光灯下,挥斥方遒的新造车创始人,如今一半默然离场。造车新势力在经历1.0时代的大洗牌之后,目前局势日趋稳定。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合众、零跑为首的六家新势力车企也正式进入更加残酷的2.0争夺战,

当然其间不乏会偶尔出现一些“不怕死”的勇敢者,对于他们而言,资本、商业、造车依旧是充满无限期待和诱惑力。

不怕死的还有谁?

今早的邮箱里,莫名的出现了一份邮件,标题为《TA来了TA来了,TA带着“健康车生活”来了!》,虽然被定位为广告邮件,但“TA来了”还是吸引我打开邮件。

“7月18日,一场独一无二的车界“健康盛宴”即将震撼上演!本次的重量级主角当然是——它!”

“7月18日,天美ET5即将国内首发亮相并公布售价区间。”

如果不是邮件提醒,天美汽车这个全新汽车品牌近乎被我遗憾在某个角落里。

自4月天美首款车型正式命名为ET5后,这家所谓的造车新势力鲜有进展。而不疼不痒的发布公关稿件这种老套传播形式,似乎并无法激起对于这款车型的兴趣。

反倒是其背后创始人创维黄宏生的故事更为精彩。

正如我上述所说,这家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其实并不新。因为在天美汽车诞生之前,黄宏生已经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奋战了十年。

黄宏生曾于2010年12月成立开沃新能源汽车;如今的开沃新能源基本覆盖了从电动大巴、物流车、环卫车到各类城市公共商用车类型。

比起格力董明珠、恒大许家印,创维的黄宏生或许才是严格意义上进入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批跨界商人。

2016年黄宏生注册“SKYWELL”商标,中文译名开沃。而2019年11月成立的天美汽车英文名也刚好是"SKYWELL",近同创维的“Skyworth”,黄宏生刻意让开沃和天美都带上All?is?well的美好寓意。

可对于外界而言,这位已在家电业拼搏了半辈子的彩电“大王”跨界进入汽车领域,除了想要更多的资本之外,已步入花甲的“60后”造车新人似乎没有更多理由去坚持这项“永远无尽头的马拉松”。

备受外界质疑也成为了天美汽车未出师前的标签。

但其实,这样的质疑是有依据的。

作为国产彩电的龙头企业,我们想象中的创维本该是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形象。可自2016年度创维以994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国内彩电第一品牌,市场份额接近20%后,创维的营销数据一直“不在线”。

2017年,创维累计国内销售彩电数量仅为781万台,国内市场份额降至16.44%;2018年,创维迎来了上市以来最大的业绩溃败,2017-2018财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超过60%。

近日(6月15日),创维集团股价跌破2港元,并于6月17日停牌并发布公告,首次大额回购股票。创维拟斥资10.9984亿港元,以每股2.8港元的价格,回购并注销最多3.928亿股股份,占总股份约12.83%,将以现金支付。

这样节节败退的创维,完全反射出其产品力不足、品牌力得不到市场认可的现状。

可就在这样的困局中,黄宏生还是坚定的要走新能源汽车之路,天美汽车必须诞生。

如果预估无误,天美汽车是黄宏生第二次创业的核心。

有了开沃商用车作为前提保障,天美汽车的到来,无疑让黄宏生的新能源布局实现商用车、乘用车“两条腿”走路。

可问题来了,造车新势力市场加快优胜劣汰,已经进入竞争拉力的2.0时代,黄宏生的天美汽车并没有占据太多的优势,这样的“后发登场”,胜算多少呢?

新势力的2.0争夺战

在经历了一轮洗牌后,造车新势力迎来了近几年顺风顺水的时期。

蔚来前脚和6家银行谈拢104亿元的综合授信,后脚又被腾讯再次增持。

7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蔚来汽车获得腾讯控股的普通股股份持股增持,从15.1%提升16.3%,腾讯成为蔚来第二大股东。

不光是腾讯,被资本市场看好的还有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美团、小米的频频出手,让造车新势力市场大有兴兴向荣之势。

新势力市场似乎已经走到了旁人嘴里“优胜劣汰之后,能剩下的都是王者”的这个时代。

先来看一下蔚来早期发布的财报情况。

5月28日晚,蔚来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蔚来汽车总收入同比下降15.9%至13.72亿元;净亏损同比下降35.5%至16.918亿元,成为蔚来上市以来最低单季亏损。

1-6月蔚来销量为14,169辆,同比增长了87.9%,其中6月单月销量3,740辆,同比增长179.1%。在大型纯电SUV市场,蔚来成为了实现破万辆的品牌。肉眼可见的优势力量正在向蔚来倾倒,今年的李斌一定不会是最惨的人。

而理想汽车方面,提交IPO招股书,赴美上市已是板上钉钉。争气的理想ONE上半年累计销量为9,500辆,其中6月销量1,834辆。

作为一款2019年年底才正式批量交付的车型,理想ONE实现了行业内不可复制的好成绩,自主新造车企业半年销量排名第二。这样的理想汽车,难怪王兴总是不遗余力地表示着对于理想汽车的好感,“如果不出什么大意外,理想ONE应该会成为造车新势力里第一款交付超过10万辆的车型”。

目前造车新势力的向上趋势,连行业分析师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比如,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不仅上调蔚来目标股价,还预估了蔚来汽车到2022年的月销量将达到1万辆,实现营业利润收支平衡,将占中国高端电动汽车市场的19%。

而理想方面,在正常的资本运营之外,更加看中L4级自动驾驶该如何从出行服务和物流服务切入市场,这与王兴的观点不谋而合。

如果理想汽车成功上市,曾承诺“三年内不会有其他产品迭代”的理想汽车也必然会在无人驾驶智能领域有更多的突破。

无疑在当下的新势力车企中,智能出行、智能车机、5G服务,成为了造车新势力步入2.0时代后最直观且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黄宏生的冒险方式

或许正是因为当前第一阶梯的车企们好事不断,让天美汽车此时的入局显得略微尴尬。

无论开沃的销量和布局在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具备哪些优势,但在乘用车市场,天美汽车依旧还是新人,它将会面临一系列用户问题:大家如何认识你,感知你,体验你,愿意花费近15万元的费用购买你,这些和商用车行业,家电行业完全没有可比性的问题正压向这个全新品牌。

但已经在开沃商用车上占足先机的黄宏生显然不会因为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放弃入局乘用车的机会。

对于天美汽车,黄宏生曾有过这样的解读,“我血液里还有一点冒险的基因,追求新的事业版图是我冒险的一种方式。新能源乘用车称是百年一遇的汽车行业喜马拉雅山,那天美汽车一定是振兴民族工业的一次全情投入。”

可即便黄宏生慷慨激昂的给天美汽车注入美好的憧憬,对于行业而言,天美汽车还是需要重走造车新势力初期之路,它需要产品力,需要渠道,需要营销,需要资金。

当然这一切,在黄宏生眼里都不是问题。

创维的渠道布局囊括全中国,从家电行业复制粘贴到汽车行业,这似乎已经轻车熟路。

但愿,这样的轻车熟路可以换来天美汽车的美好开局。

在黄宏生2019年对外披露的时间表里有一串惊人的数字,“到2025年,开沃汽车的收入要突破1200亿元,其中实现大客车、轻型客车、乘用车年产销量分别是3万辆、7万辆和5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00亿、200亿和500亿,此外零部件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00亿;天美汽车预计乘用车的产销量是50万辆,从2019年到2025年,要完成50万产销量、500亿收入。”

有人说,黄宏生该是疯了;有人说,黄宏生真是不懂汽车。

但对于一个64岁的企业家而言,疯狂一把又如何?

比起需要不断融资来补给的其他新势力,黄宏生的天美汽车似乎可以把钱放在其次,毕竟人家要做的是振兴民族工业,这个梦想和决心,不疯狂岂能做到。

文/james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