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新闻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多少钱一公里_小米汽车要多少钱

tamoadmin 2024-09-06
1.蔚来、小鹏、威马2019成绩对比:到底谁是新造车第一?2.为什么华为不造“华为汽车”?只做一级供应商,华为在想什么?从混动汽车问世开始,就在持续关注新能源车

1.蔚来、小鹏、威马2019成绩对比:到底谁是新造车第一?

2.为什么华为不造“华为汽车”?只做一级供应商,华为在想什么?

小米汽车多少钱一公里_小米汽车要多少钱

从混动汽车问世开始,就在持续关注新能源车,同时也作为行业从业人员,对于新能源车的优缺点不敢说了如指掌,但也算基本胸中有数。?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时候买新能源车最合适,我想主要还是看自己的需求和使用场景,但是2018年以前肯定不是很好的时机,之前的新能源车及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存在五大痛点(续航短、质量差、充电难、成本高、残值低),并且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包括T公司、B公司这些先驱们(向他们致敬,希望先驱不要变先烈^_^)。你可能说,那时候有大笔补贴啊,对呀,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新能源存在各种问题,所以才需要花血本去补贴、去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算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之路。?从2018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五大痛点逐步解决,比如续航,2018年400公里、2019年500公里、2020年则实现600+公里。蔚来、小鹏、威马这些造车新势力,就好比搅动新能源产业的鲶鱼,刺激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快速转变,传统造车势力(上汽、广汽、长安、吉利等)等厚积薄发,促进整个新能源产业的规模也在快速地良性发展,政策的调整、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范之必由之路。?很早开始就关注广汽新能源的Aion?S产品,也跟几何A、Marvel?X等作过对比(造车新势力不在考虑之列,毕竟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移动工具,不是玩具,还是更相信传统车厂造车实力的技术沉淀、和对生命安全的敬畏),最后还是毅然决定选择Aion?S。?我为什么选择Aion?S呢?原因也很简单。

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

钥匙表面比较光滑,容易留下手指印,不过我一般放在包里并不拿出来

俗话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好像找对象得靠眼缘,每个人对汽车外观的偏好也不尽相同。?Aion?S给我过目不忘的感觉,让我瞬间想起那句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无法忘掉你的容颜……”。非常协调的三围尺寸、高脉冲腰线、俯冲的运动姿态、融合传统与新能源特征的前脸及内饰风格、画龙点睛的大灯及其超强视觉冲击力的“雷神之锤”日行灯、极具辨识度的贯穿式尾灯,以及几乎家族化的悬浮车顶等等。所有的流行元素搭配在一起,恰到好处、没有堆砌感,年轻时尚而又不失稳重大气,非常和谐,有一种“两看相不厌、只有我埃安”的感觉。?前脸无格栅设计显得很简约,能够明显区别于燃油车,但相比Tesla的前脸大口罩包覆之极其苍白空洞的设计(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极简设计),Aion?S显然更善于做取舍,没有一简到底,其前脸内容更丰富、更有内涵,从燃油车到EV车的过渡不会显得太突兀,更接地气。?我给Aion?S的颜值评价是:丰神俊朗、卓尔不群、无出其右!

“鹤立鸡群”的感觉

霸气十足

高脉冲腰线

日行灯神似雷神之锤

LED模组有金边点缀

这个品质不单单指的产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素,本身广汽品牌就是质量的通行证---我想说的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品质感。?正如大家买房,都希望公摊面积少一些、没有浪费多余的设计、套内面积尽可能的大一些。而正好Aion?S率先使用纯电专属平台,将纯电专属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不像几何A、BYD的车系等“油改电”需要保证与油车共通化。在设计中完全不需要考虑发动机、变速箱、油箱、机油壶、传动轴、排气管、散热等的位置以及其兼容性设计,将电池装配在地板上(电动车的主流做法),其它零件也布置得非常紧凑,所以才实现了A+级车身、B级空间的极致体验。?别看只是比几何A多了50mm轴距,但坐进后排,与前排的空间感立即拉大了,后排中间地板也比较平坦,即使坐中间也无须畏手畏脚、局促不安了。空间的扩大,自然带来了极佳的驾乘品质感---对得起广汽新能源自己的宣传---“鲸空间”!

棕色内饰,高级感满满

内后视镜没有流媒体行车记录仪功能,有些小遗憾

电动车是智能驾驶的最佳载体。犀利的全LED头灯、尾灯、雾灯、高位刹车灯、车内阅读灯等,节能、科技又时尚,而且据了解这个大灯是华域视觉(前身上海小糸,比肩德国海拉、法国法雷奥的超一流科技灯厂)设计制造的,质量非常有保障。双12.3寸大屏,出色的UI设计和操作便利性,特别是实时的导航地图可以关联显示在仪表液晶屏上而不需要偏头看系统的大屏或者手机导航,非常的人性化;此外,从实用性来看,更喜欢这种传统的横屏而不是Tesla那种后装ipad感极强的竖屏(当然Tesla的风格也不乏B**等国内主机厂进行效仿)。?从使用第一台车开始就严重依赖摄像头泊车的我,这次依然毫不犹豫地选装了泊车无忧套装,360全景泊车给倒车以及在拥堵路段低速行驶观察爱车周边环境带来极大的便利性,自动泊车功能也挺不错,对于停车小白很实用(前提是你得放心将方向盘控制权给汽车控制器),但也有小bug(相比后面出来的Aion?LX、V等车型),就是在自动泊车的时候需要一直摁着自动泊车键,显得不够友好,不知道后续能否通过OTA升级去除这个略显繁琐的操作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权衡,L2智驾系统也最终被选装了。在这段时间,每个功能都进行了体验。Adigo系统的确给驾驶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舒适性,比如车道保持功能,一旦汽车偏离车道比如压线,方向盘会有纠偏的力反馈、同时仪表相应符号由绿色变为橙色示警;30-120km的自适应巡航在高速上也非常好用,可以在设定的车速范围内跟车、自动调整车速、帮你转动方向盘(但车主必须手握方向盘,一旦脱离方向盘超过一定时间,便会报警提示),我体验过使用集成式巡航ICA功能,基本上两小时内都不会有驾驶疲劳感。必须提醒的是,L2智驾可以给车主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或许Aion?LX和V的L3级智驾可以大部分代替人的操作,所以事关生命安全一定不能放松警惕,避免踩Tesla?FSD撞车惨案的坑。?另外,比较灵敏的语音识别也给人车互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喊一声“你好、baby”、或者“叮当叮当”就能唤醒语音系统,发出比如导航到某地、点歌、开空调、关闭天窗、锁门等指令,识别后就会马上执行,但也不是没有槽点,比如发指令“打开酷我音乐程序”,车机就无所适从了,不知道是不是还需要学习才可以执行额外的指令??此外,座椅舒适性也是亮点,包裹性非常强,看起来有飞行员座舱的感觉。双窗拼接式的全景天窗也使得座舱更通透、更明亮,与整体可开式相比天窗面积可以更大。而按键设计既有减法,也有所保留,比如实体空调按键。这个设计有见仁见智,有T粉就喜欢Tesla一个屏幕全搞定的极简方案,而我却觉得Aion?S的设计更符合使用习惯,方便传统燃油车主向新能源车的操作习惯之无缝对接和迁移。?所有这些设计,既科技感满满、又实用性极强,符合其“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的品牌定位!

PU的方向盘简洁更耐看,顶配真皮方向盘的电镀装饰有些堆砌过度的感觉,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灯光穿透雨雾,很犀利

L2级智驾,高速非常方便

还是拿几何A作参照吧。既有410km版的,Aion?S?49.4度电,几何A?51.9度电,相差2.5度电;也有500km级别的,Aion?S?510km/58.8度电,几何A?500km/61.9度电,相差3度电。?这几年是比拼续航的时代,主要靠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大家一窝蜂地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芯、想方设法利用车的有限空间多塞电池,从提高电池包电量的方式来增加续航;节流就是造型上降低风阻、轮胎及传动上降低滚阻,使用I-pedal、ibooster等先进的能量回收技术等,从节能上来增加续航。?从两个车型的车身来看,都差不多,甚至几何A的还要小一些,加上又是帝豪平台的油改电、空间利用方面显然没有Aion?S那么出色。就拿500km版而言,用同样的独角兽企业CATL公司811电芯,几何A更小的空间,能够比大空间的Aion?S装更多的电芯?(3度电的差异可不小,鄙人估计布置电芯需要的空间大概要5~6L吧)大家想一想,这没有道理呀?所以呢,我估计这就是江湖传说中的电量检测标准的差异。据电池技术员介绍,1/3C充放电标准测试出来的电量会比1C测试的高一些,也就是说Aion?S可能用的是1C检测标准,实打实的58.8度电,几何A用的是1/3C检测标准的,61.9度电,比Aion?S高3度,但实际电量可能一样的(所以不矛盾、不奇怪啊)。按照网上信息,电池参数对比如下:

从以上对比不难发现端倪,两款电池重量的计算值差不多,说明啥问题?要么几何A电池的外壳更薄?要么几何A为了拔高能量密度值用了1/3C的电量值,即几何A与Aion?S的电池可能根本就是一样的。?设真的电量基本相同,那么Aion?S的续航怎么会比几何A高10km呢?大家不要忘了Aion?S用了钢铝混合车身、铝车盖,重量比几何A轻25kg,此外,用高效率电驱动系统、低滚阻轮胎和传动部件、低风阻造型设计,续航更高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所以说,从续航上来看,两款车伯仲之间。?论坛里吐槽最多的恐怕还是续航缩水问题,核心原因还是电池不给力,尽管主机厂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但现阶段还是不得不含泪替“无能”的电池厂背下这口“大锅”。当然,这也不是某一个车企、某一款车型的个案,是电池先天不足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也是整个行业亟待攻克的难题:?①锂电池天生就怕热畏寒,无论你是三元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夏天的时候,你在户外用手机玩玩游戏,甚至刷刷微信、看看头条,手机很可能会热的烫手;天冷的时候你的手机掏出来,不管是华为、水果,还是小米、Vivo,是不是都坚持不了多久就关机、揣在兜里焐热了又能重启开机?所以,电动车也一样,需要夏凉冬暖,细心呵护。夏天需要专门的设备(液冷系统)给电池散热,这个液冷系统工作肯定要耗电的,早些年很多纯电动车取风冷散热技术,长时间驾驶电池很容易过热罢工的;冬天需要给电池加热保温,这块儿耗电也很厉害(常用的加热器功率大约7kW/h,基本上占用了行驶电耗的20~30%左右),所以北方的车主抱怨冬天续航大幅缩水,那不是瞎说、是有根据的。?②其次也由车主驾驶习惯、驾驶环境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以前开SUV燃油车,有的同款车主可以开出平均7点多、有的8点多个油,我跟踪了3年大约4.5万km(用小熊油耗记录),平均油耗去到9.3L/100km,差别不可谓不大,所以电动车也是同样的道理、续航因人而异吧。?③最后是车子的BMS控制策略。允许你用车过程中电池满充满放吗?还是限制了放电深度(专业术语叫DOD)以及充电上限?一般基于安全以及延长电池寿命考虑,电池管理的策略不会为了迁就续航里程而允许满充满放。安全起见、充电可能到了96%左右的电量水平就限制继续充电,考虑电池寿命、比如大众的放电策略可能在剩余6%左右就不允许再放电。但是整车厂在公告前进行的续航测试,几乎100%放电的,所以如果你的车续航水平与NEDC有10%左右的差异,不稀奇,那可能是电池管理系统在作怪---不过是为了保护你及你的爱车。?所以呢,关键是你的用车环境是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你需要多长的续航?就拿我而言,平时上下班也就20km左右的车程,正常情况下2~3周才需要充一次电,偶尔珠三角旅游,若跨途自驾,做足攻略、在解决充电顾虑的情况下,尝试电动车其实也未尝不可,因此410km续航足矣。最后之所以忍痛多加几万元选择510版的,主要还是因为410km版没有智驾包可选装,愚以为智能驾驶的科技享受才是电动车的真正魅力所在!?拿到车,熟悉了一段时间之后,满电状态开始续航测试。就是平时上下班,周末没事跑跑高速(疫情期间曾经较长一段时间免费),经过3个多月的使用,完成几个常用场景的测试。按照各种使用场景进行了续航里程跟踪,结果如下,仅供参考:

场景一:日常上下班。100%城市道路,ECO+能量回收中模式,基本不开空调(序号2),续航里程500km左右,约等于NEDC续航;操作优秀的话,达到NEDC?510km的值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使用I-Pedal模式,估计能达到550km左右,完全满足个人日常用车需求(但I-pedal不太容易适应,所以尝试之后没有作为首选项);?场景二:日常上下班。100%城市道路,ECO+能量回收中模式,80%开空调26℃、1档风(序号4),续航约458km,NEDC打9折;?场景三:日常上下班。100%城市道路,按照燃油车习惯开,Normal+能量回收高模式,30%下雨天+70%开空调(序号6),续航455km,NEDC打89折,与场景二基本相当,Normal模式起步电耗稍高,但驾驶体验要好一些;?场景四:75%城市道路+25%高速(限速100)。ECO+能量回收中模式,90%开空调(序号3),续航464km,NEDC打91折;?场景五:60%城市道路+40%高速(限速120、开智驾及导航)。ECO+能量回收中模式,基本不开空调(序号1),续航446km,NEDC打87折,符合春秋季节驾驶条件,若高速限速100,则续航应在9折左右;?场景六:20%城市道路+80%高速(限速100、开智驾及导航)。ECO+能量回收中模式,90%开空调(序号5),续航448km,NEDC打88折;?场景七:100%纯高速(限速100、开智驾及导航)。解方程式,设纯城市路况续航X,纯高速路况续航Y。∵0.6X+0.4Y=446km,X≈500km,∴Y≈436km。也就说春秋季不开空调纯高速续航范围436km,NEDC续航打85折;∵0.2X+0.8Y=448km,X≈458km,∴Y≈410km。夏季开空调预计纯高速续航410km,NEDC续航打折8折,考虑10%的电量作为安全余量,那么满电高速单程跑370km应该是可行的,行驶更长就不建议了。当然续航里程主要取决于驾驶习惯、行驶速度(≤100km/h的电耗大概是13左右,还算比较经济)、路况、气候环境等。走长途高速的话,建议还是得提前做好规划,至少每200~250km就补一次电,避免“里程焦虑”的产生。?实测结论(未考虑寒冷地区情形):?1、日常城市道路通勤,续航455~550km,NEDC的89折以上水平?2、日常城市+高速用车,续航445~465km,NEDC的87~91折水平?3、高速用车,限速100km/h,续航410~430km,NEDC的8~85折水平?这样的续航表现,个人觉得算是比较优秀了,你怎么看呢?

众所周知、相比燃油车,电动车的用车成本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购车成本有没有优势呢?以广州为例、与同级别配置相近的几款畅销燃油车对比,购车成本的优势其实也很明显(特别是限购限行的城市):

其次看用车成本,主要对比能源成本吧,保养哪些就不对比了,电车的保养肯定比燃油车要少一些。?按照92号油两年均价6.6元/L、电价1元/kWh、年度行驶15000公里计算,电动车的经济性优势更加明显(省钱率55%以上):

整体来看,电动车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优势明显,拿Aion?S跟朗逸、雷凌双擎的5年综合成本对比,大概为Aion?S:15.28+0.195*5=16.255w,朗逸:18.2+0.686*5=21.63w,Aion?S综合成本比朗逸低(16.255-21.63)=-5.4万元;雷凌:23.93+0.46*5=26.23w,Aion?S综合成本比雷凌低(16.255-26.23)≈-10万元,还是相当给力的。?这样算下来,智能电动车代表Aion?S香不香?

比如车子的销量(Aion?S销量一路走高,2020年排在Model?3之后,屈居第二,展现出非凡实力)、市场口碑(这个要甄别是车黑还是车托,没有认证车主的帖子我基本上不太信)、销售店的服务(广汽新能源的25hours就很有意思,多出来的1小时干什么呢?疫情关系,也没有在体验店里多停留)、厂家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比如肺炎一爆发,广汽新能源和吉利这些厂家就马上开发N95汽车超滤)、品牌价值(感觉上汽、广汽、长安、吉利、长城等,这些有历史、有沉淀、有实力、有底蕴、有情怀的老牌子还是更让人放心一些;新势力、小品牌们资金紧张、朝不保夕,已不是新闻,万一哪天就突然没啦,车主们找谁去说理去?售后维保找谁去?)、厂家上下游关系(死命压榨供应商、剥削经销商等负面新闻太多的品牌我也基本不予考虑)等等,都是选择的参考因素。

Aion?S具备造型时尚、科技领先、空间宽敞、车内静谧、加速快、真正的无级变速、综合成本低(特别是广州出台新能源车补1万、厂家补1万的利好)等诸多优秀品质。?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仍然存在政策需要稳定、充电设施需要扩大布局点和面、居民安装充电桩需要更方便、解决油车占用充电桩位等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些无形中增加了车主使用中的“里程焦虑”,也是影响准车主下定决心的因素。不管怎样,对新能源车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清楚的认识、以及平和包容的心态。一切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原则,无需苛求完美、或者人云亦云,实用就好。?“金无赤足”,Aion?S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有槽点。比如:?①EVO?630是非真皮的座椅面料。用的是提花刺绣工艺,看起来比较高大上,可是透气性不好,春秋冬感觉还行,但是大夏天则会使跟座椅接触的部位全部汗水淋漓,舒适感全无。所以选座椅,最好还是真皮的,如果带有通风功能则更好,特别是南方的车主,如果不巧你的爱车不是真皮座椅,那就买一套凉席坐垫吧。?②我的这款已经是次顶配(选装不算),但是副驾驶座椅还是手动调节,你没看错---就是手动的。要知道Aion?S的主力客户是出行客户,乘客坐在副驾驶,却不能享受到一键调节座椅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对得起“电动、智能”的电动车属性吗??虽然Aion?S有一些缺点(个人的感觉而已),可是瑕不掩瑜,这是一款真正的好车。一旦开上了电动车,享受了纯电动车的乐趣,估计你就再也难以回到燃油车的驾驶席上。你可能会非常不适应燃油车的换挡顿挫感,讨厌嘈杂的机器轰鸣声,痛恨燃油车半天提不上速超不了车的无力感……

贯穿式尾灯辨识度极高

展翼欲飞

珍珠白百看不厌。

前段时间看到某新势力汽车创始人发表关于tesla的言论。认为国内新能源车企不理解tesla的成功之处,认为Tesla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建超充,认为它国产后给竞争者带来“灭顶之灾”般的致命打击等。个人不太认同其观点。?关于Tesla成功的因素,个人认为核心还是创新、不走燃油车传统路的创新,有四点:?1、纯电专属平台,整车布局、外形设计与传统燃油车或者油改电的“伪电动车”截然不同;?2、科技引领,掌握并率先应用L2级智能驾驶、OTA等核心技术;?3、设计理念前卫,类似苹果LIM(Less?is?more)的极简风格,吸引一批有相同理念的车主;?4、商业模式超前,线上订购的直营模式,打破传统的4S店经营模式,没有中间环节、更直接地对接车主,省钱、省事、省心、高。?针对tesla的特点,其实国内新能源车企都有应对之策,比如:?1、传统车企广汽在埃安车系率先量产纯电专属平台,新势力蔚来等亦然,反而理想汽车则仍然是传统的燃油车平台;?2、Aion?S量产的L2级智驾不输Tesla、“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逐渐深入人心,上汽也有“互联网汽车”的概念,新势力们也将智能网联作为核心竞争力;?3、新势力在简约风格上更彻底,传统车企在简约、实用、人机工程方面更均衡;?4、传统车企以实体店代销为主,但比如埃安愈加注重App订购、App直接服务车主,打造厂-店-车主“金三角”关系等,而蔚来等则是直销模式。?也就是说,竞争者们都在学习、借鉴tesla的经验,创新方面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小,目前tesla受众多的一个原因,可能还有情怀的因素在里面,就好像**姐们几乎人手一台苹果手机一样---不管是真喜欢、还是虚荣心作祟也好,反正就认可它。?新能源车的痛点,比如续航问题、质量问题、残值问题、充电问题、电池安全问题等等,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如果整个行业没有质的提升,显然凭Tesla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扭转局面,最多就是蚕食其他新能源品牌的份额---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容量目前就这么大。?还是需要所有参与者一起培育、一起经营这个市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打嘴炮、无聊的自嗨、互吹或者互黑,则显得格局太小,皆不可取。

蔚来、小鹏、威马2019成绩对比:到底谁是新造车第一?

造车或许是很多互联网汽车进军汽车行业的做法之一,但并非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背后的目的,仍然是在智慧交通的变革中寻找到发展的机会。自动驾驶的本质,就是把人工智能移植到汽车之上。所以,未来的交通工具都将是机器人??至少Segway-Ninebot(九号机器人)是这样认为的。人工智能将会与机器共生在一起,帮助人类完成更多的工作。所以现在的车企或许已经不再是车企,而是一家家机器人制造公司,那是否专注于机器人研究的公司,也会有制造车辆的机会呢?

如果说造汽车是一项浩瀚的工程,那么电动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或许是一个好的入门选项,毕竟曾经的本田、吉利都是从这个出发点一路走来的。在上个月,平衡车巨头九号机器人(Segway-Ninebot)在北京召开发布会,一举发布九号电动C、九号电动E两款量产车,以及能自主行走的自平衡九号电动T和Segway?Apex超级电动摩托车两款概念车。

九号电动E系列产品

四车齐发的阵势蔚为壮观,但如果这样就让您认为Segway-Ninebot是一家电动自行车制造商,就大错特错了。Segway-Ninebot是谁?其两位创始人曾经在机器人领域创业探索多年,并获得了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三次世界第一。后来在平衡车市场发现机遇,便一举投身到平衡车的开发制造当中。如果您是一位米粉(小米粉丝),相信对这家企业应该不会陌生。在小米门店里经常看到的平衡车全部来自于Segway-Ninebot,而此前推出的平衡车卡丁版套件更是一度成为舆论的热点。

但Segway-Ninebot的业务远不止于此,机器人一直是其初心所在。Segway-Ninebot以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平台,为宝马开发了自动泊车机器人。另外,该公司还投入近亿元用于包括但不限于视觉导航技术的AI研发,并且与德国宝马、美国INTEL等国际著名机构联合研发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在短途交通和长途交通的前沿应用。平衡车是其面向C端的"现金牛",而机器人则是其坚守的核心业务。

首发四车背后的"潜台词"

平衡车也许对于西方市场有很高的使用率,但是对于中国,其受众面积较小,利润率也要比海外差很多。所以九号机器人需要新的业务,满足其在大本营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

九号电动C系列

而做智能机器人,最需要的还是算法,算法的优化离不开大数据的修正;同时,在中国智慧交通的版图上,能够被平凡使用产生大量数据,并可以跟车辆接驳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行的,不是平衡车,而是自行车。同时,电动摩托车,在中国的城市与乡间也有很高的占有率,甚至可以取代汽车,成为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交通工具,这无疑是一座大数据产生的宝藏。所以进军电动自行车、摩托车领域的逻辑就能够讲通了。

图:九号电动T自平衡探索版

但笔者认为,Segway-Ninebot进军电动车领域的最大"彩头",并非其与小牛电动的高调对比,或者事后的"吵闹"。而是发布会上公布的四款产品。

Segway?Apex超级电动摩托车

九号C电动车,满足新国标的要求,高颜值,低价格,承载限摩城市跑量的需求。九号E电动车,按照摩托车规格设计,作为九号机器人涉足市场的先期旗舰,用性能开道,肩负品牌先锋的重任。与友商"小牛"的高调对比也为其赚足了眼球。

但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同时公布的两款概念车。自平衡九号电动T和Segway?Apex超级电动摩托。BAO爱车工作室认为,前者才是未来能够真正贯彻"真智能"品牌理念的作品。不用手扶,也不会倒车的自动平衡车身,?以及即将装备的自动停车、自动找人功能,融合了其此前与宝马合作的自动泊车机器人研发成果,把汽车界的AVP(automated?valet?parking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复制到了两轮世界。相对于汽车的庞大体型,两轮电动摩托在传感器数量和成本控制上都更有优势。此外,AVP技术是全自动驾驶的低速简化版场景,此技术的成熟也将为未来的完全自动驾驶奠定基础,所以BAO爱车工作室断定,两轮的自动驾驶才是Segway-Ninebot真正的目标。

而Segway?Apex的公布则更令人兴奋。Segway本是全球最大的平衡车公司,后被Ninebot收购,此次单独以Segway命名,意味着Segway将负责电动摩托高端市场的重任,本次推出的九号电车E未来也仅仅是作为中端跑量的存在。而Segway在北美、欧洲都有较高的市场份额,Segway-Ninebot的野心是从高端到中端,再到低端全面覆盖,且布局全球。

Segway-Ninebot背后是小米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野心

前文提到,小米体验店中的平衡车产品,大部分是由Segway-Ninebot制造和提供。原因就在于,小米和顺为资本在2014年投资了Segway-Ninebot这家公司。按照Segway-Ninebot创始人高禄峰的说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小米在供应链、渠道、市场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最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小米是Segway-Ninebot在短交通和机器人业务上的最紧密的战略伙伴。"九号电车的上市,是小米在智慧交通布局上落下的又一颗棋子。

2013年,小米生态链正式诞生并于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这些生态链企业中就包括智能车载产品研发公司,比如车米科技、70迈和Segway-Ninebot等等。

在2014年,小米否认进军造车行业却申请了9项汽车相关专利。小米借助智能语音助手,打开了通往汽车市场的关键之门:威马和奔驰先后与小米达成合作,分别推出了威马EX5控制小米智能家庭设备的功能和奔驰全新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的智能家居控制功能。

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以雷军个人、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的名义投资过的汽车产业共计超过20家。例如华米科技和小鹏汽车,70迈和威马汽车等。而小米自身,也是不停自参与和传统车企的合作。2018年11月,据官方消息,小米集团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小米将和奔腾一起通过小爱同学赋能智能汽车。

此外,也有传言小米已和长安马自达达成合作意向。不过从目前已达成的合作来看,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探索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更深层次的车载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等还未被小米挖掘。

但Segway-Ninebot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两轮短途交通的智能化上可与四轮汽车形成高低配合,下可降低智能交通入局门槛,实现小步快跑。未来的交通智能化,将是整体生态的智能化,手机作为IOT(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的核心,已经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2019年1月,在小米首场Redmi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正式启动"手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双引擎战略,并称"这就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指引下,雷军说,2020年小米将持续推进"5G+AIoT"的下一代超级互联网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三季度,小米"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不断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9月30日,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在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达到2.1亿台,同比增长62.0%。拥有5个及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上的设备的用户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增加至350万人,同比增长78.7%。同时,小米AI业务不断为手机以及IoT赋能。2019年9月,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5790万名,同比增长68.6%。

而随着Segway-Ninebot电动车系列的入局,小米在交通领域的IoT设备也将大幅增加,届时,小米在IoT领域的布局即将完整,而对未来交通领域的跨维进攻也会随之开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华为不造“华为汽车”?只做一级供应商,华为在想什么?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文|Juice

2019年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上半年,由于补贴的存在,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持续增长,六月份政策补贴开始退坡,这一政策严重影响了国内新能源车市的销售情况。

2019年下半年,国内新能源车企遭遇了六连跌,多个新能源车企在下半年都遭遇了增长瓶颈,而新造车公司由于没有造血能力,在这场寒冬中则更加悲惨。

不过在这种环境之下,也有一些新造车公司在寒冬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蔚来、威马、小鹏三家企业在2019年都实现了销量过万,成为了新造车公司中当之无愧的头部玩家。

蔚来2019年共售出了20565辆电动汽车,威马售出了16876辆电动汽车,小鹏则售出了16608辆电动汽车。

能够取得如此的销量与这三家公司的门店与销售网络方面的布局密不可分,截止到2019年年底,蔚来已经在全国57个城市建立了71家NIO?House及NIO?Space,这些线验店也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了蔚来,蔚来还建设了123个换电站。

威马汽车截止2019年年底已经在全国开设了90家销售和服务网点,在全国260个城市接入了超过20万根公共充电桩。

小鹏汽车截止2019年年底在全国51个城市已经建立了148家销售和服务网点,还在全国31个城市建立了座超充站。除此之外,小鹏汽车还在全国签约了146个充电站点,累计接入了约20万根第三方充电桩。

2019年,这三家车企也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新造车公司的研发实力,目前这三家公司已经全部都推出了第二款车,蔚来甚至还亮出了第三款车。不但如此,蔚来、威马、小鹏还都升级了目前在售的车型,蔚来ES8、威马EX5、小鹏G3都在2019年迎来了升级。

不过,这三家车企在2019年所经历的也并不都是喜事,三家车企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消息。蔚来在2019年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资金吃紧,进行了多次裁员,融资方面也遭遇了许多难题,目前仍然处在资金紧张的状态。

另外,2019年上半年蔚来ES8发生自燃,蔚来还召回了5000多辆车。而威马、小鹏同样遇到了车辆起火燃烧,不过有惊无险,并非是电池自燃。

总的来看,这三家车企在过去的一年遭遇了不小的问题,但这三家车企已经实现了销量过万并渡过了多个难关。

在2020年开年之际,回顾蔚来、小鹏、威马三家头部车企在2019年的关键发展脉络,有助于看清新造车头部玩家的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更能看出新造车公司——这一中国车市变革力量的未来发展态势。

一、年度销量均达到了万辆以上?与传统车企仍有差距

衡量一个车企的成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些车企的销量情况。

2019年,蔚来共售出了20565辆电动汽车,威马售出了16876辆电动汽车,小鹏则售出了16608辆电动汽车。

从数据来看,蔚来是毫无疑问的新造车销量之王,考虑到蔚来旗下的车型售价都在30万以上,这一成绩就更加惊人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蔚来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仅靠一款车的销量,目前蔚来共有ES8、ES6两款车在售。

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则属于威马,威马售出的16876辆电动汽车全部都是威马EX5。小鹏的销量也都来自于小鹏G3这一款车,据小鹏官方介绍,小鹏汽车主要销售给了用户端,在企业端的占比非常小。

从单月销量来看,这三家车企这一年均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三家都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低谷。

▲新造车公司2019年销量成绩单

2019年开年,蔚来和威马的境况比较相似,第一个月都售出了将近两千台车,表现出了比较强的竞争力,结合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一月份威马的销量可以在国内新能源车市中排到第15名,而蔚来也可以计入前二十名。

但二月份由于春节的存在,这两家的销量均有较多下滑,蔚来售出了811辆,较上个月下滑了1000辆,而威马则下滑了1500余辆。

小鹏不同于另外两家,其在2019年开年的表现并不好,两个月共计售出了1200余辆。

从三月份开始,这三家车企的销量都有所回升,这一月,三家车企的销量均在1300辆左右,也是从这个月起,三家车企的销量情况开始有所变化。

到了四月份,由于蔚来ES8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蔚来的销量开始不断下滑,仅售出了1124辆;威马的销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共售出了1487辆;而小鹏一扫开年的阴霾,销量开始稳步上升,四月份共售出了2200辆。

五月份,蔚来和威马的销量都开始下滑,双方销量均刚超过1000辆,蔚来售出了1089辆,威马售出了1110辆,而小鹏则在这个月达到了销量的巅峰,共计售出了2704辆车,单月销量比另外两家的销量之和还多,并且已经非常接近乘联会公布的国内新能源车乘用车销量榜前十,距离第十名的比亚迪秦Pro仅差200余辆。

2019年六月份是高额政策补贴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月国内新能源销量达到了新的高峰,蔚来、威马的销量也得到了提升,蔚来销量升到了1340辆,威马则升至了2099辆,小鹏销量略有回落,也达到了2237辆。

补贴在七月份开始减少,从这个月开始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也开始进入寒冬。这个月三家新造车公司的销量都在减少,因为车辆存在安全隐患,蔚来还召回了5000余辆ES8,这也影响了蔚来的新车交付,七月份蔚来仅交付了847辆新车。

威马的销量下滑也非常明显,七月份仅售出了601辆新车,小鹏的销量也略有下降,但下降趋势并不算大,仍售出了一千多辆。

而进入八月份之后,情况又完全相反了。蔚来凭借着两款车开始发力,单月售出了1943辆车,而威马也走出了阴霾,一举售出2175辆新车,小鹏由于G3配置升级过快的原因陷入了销量低谷,仅售出了306辆车。

九月份,蔚来和小鹏的销量开始回升,小鹏走出了困境,单月售出了2186辆,销量提升巨大,蔚来也稳步提升到了2019辆,这两家车企的销量均能进入乘联会公布的国内新能源销量榜的前十。

而威马的销量又陷入了起伏不定的阶段,仅售出了1331辆。

▲威马EX5

2019年的最后三个月,蔚来的销量一路攀升,分别为2526辆、2528辆和3170辆,蔚来在最后几个月展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在这段时期,蔚来的第二款车ES6成为了主力车型,且单车销量能够持续进入乘联会公布的国内新能源销量榜的前十之中。

威马和小鹏在最后三个月的表现并不算突出,威马的销量仍然维持在一千辆以上,而小鹏10月份的销量又回落到了505辆,此后两个月均回到了一千辆以上。

总的来看,这一年,蔚来、威马、小鹏的销量都有比较大的起伏,但与另外一些新造车公司相比,这三家的整体销量较高。

但也应该看到,这三家新造车公司的销量与传统车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乘联会公布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榜单中排在第十位的是帝豪EV,这款车共售出了28447辆,而这三家新造车头部玩家的年度销量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乘联会公布的国内新能源销量前十

可以看出,虽然这三家公司在新造车公司里面已经成为了佼佼者,但是要想在残酷的车市竞争中突围出来,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二、蔚来重金打造服务网络?小鹏威马探索新道路

尽管与传统车企存在差距,但这三家公司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销量做到了最好。

销量与车企的门店设置和服务网络密不可分,这三家车企2019年在门店设置和服务网络方面做了很多的布局。

蔚来一直以来都是走高举高打的路线,斥巨资建立了许多NIO?House及NIO?Space,这些实体店承担用户体验和沟通的功能,蔚来将其定义为“属于蔚来用户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活空间”。

除了展车区,还有近半的面积是各种休闲区域,包括演讲区、图书馆、联合办公、亲子区等,而这些都是蔚来车主专属的功能。作为蔚来的车主,?APP预约后,就可以带着家人、朋友到这里休息。

▲蔚来线验店

根据蔚来的数据来看,蔚来已经在全国建立了71家NIO?House及NIO?Space,这些线下店大多布局在东部地区,选址一般在比较豪华的地段,这对于蔚来打造高端品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蔚来还在全国推进了换电模式,换电的便捷性远大于充电站,车主只需要等待3分钟就可以换一块满电的电池,极大地缓解了车主的里程焦虑。据了解,蔚来目前已经建立了123个换电站。

▲蔚来换电站

此外,蔚来还推出了充电车,这款车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可以赶到用户身边为用户提供加电服务,十分钟就可以补充续航100公里。

▲蔚来加电车

威马在门店和服务网络方面也不落下风,威马用了新“4S”和“智行合伙人”的模式,在线下建立了威马体验馆Space、威马用户中心Store、威马服务之家Station、威马E站Spot等功能性的店铺,同时还推行了加盟店的模式。

从威马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威马目前已经在全国开设了90家销售和服务网点,有一些地区的店铺也已经在规划中了。

在充电桩方面,威马此前一直使用的是公共充电桩,据威马官方公布,威马已经在全国260个城市接入了超过20万根公共充电桩。

不过在2019年7月份,威马宣布与特来电集团进行合作,威马也将开始自建充电桩。

小鹏在门店设置和服务网络的布局也很完备,小鹏汽车把4S店拆成两个“2S”,第一个“2S”是体验中心,设置在了CBD等人流中心,主要体现销售、展示的功能,而第二个“2S”是服务中心,即交付、维修、保养、零配件等,主要在城市周边区域更大的位置。

▲小鹏实体店

小鹏的线下店铺有自建自营和合作授权两种方式,目前已经在全国51个城市建立了148家销售和服务网点。除了在线下修建店铺,小鹏还在淘宝上建有店铺。

在充电方面,小鹏选择了自建超充站,目前已经在全国31个城市建立了座超充站。这个数量仍远远不够,因此小鹏在自建超充站的同时还接入了部分公共充电桩。据小鹏官方数据显示,小鹏汽车已在全国签约了146个充电站点,累计接入了约20万根第三方充电桩。

▲小鹏超级充电桩

可以看到,这三家车企在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筹建上都花费了不小的力气,这也对三家车企的销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蔚来的NIO?House及NIO?Space已经开始被广大的蔚来车主所接受,经常有用户去NIO?House及NIO?Space举办活动,蔚来的换电模式也开始被更多的车企所接受,目前北汽新能源也在部署换电站。

小鹏、威马的产品定位与蔚来不同,但在门店设置和服务网络的布局方面也没有懈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这两家车企也能够实现年销过万。

三、蔚来发布第三款车?小鹏威马第二款车已上市

作为一家车企,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

2019年,这三家车企在卖车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新产品的研发,目前这三家车企都已经推出了第二款产品,蔚来甚至推出了第三款产品,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首款车型配置进行了升级。

1、三家车企的首款车均做了升级

蔚来在2019年的NIO?Day上发布了全新版本的ES8,据李斌介绍,这款车从超过两万名ES8用户那里获取了更新意见,全车共做了188处更新。

▲蔚来全新ES8

全新ES8有三大变化,一是外观内饰用了ES6的设计风格。二是动力系统也换上了ES6的前160kW永磁、后240kW感应的配置,虽然比此前双感应电机性能要弱,但能耗表现却更好了。

三是Nomi?Mate助手也升级到了2.0版,用了汽车行业首个AMOLED圆形屏幕,同时还新增了NFC卡片式钥匙,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进行解锁。

用户还可以自己挑选这款车的电池配置,搭载70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续航可以达到415公里,搭载84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续航可以达到485公里,?搭载100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续航为580公里。

事实上,小鹏也曾经对在售的车型G3进行了升级,但引发了车主的不满。

7月10?日,小鹏汽车为旗下首款量产车G3推出了2020款,分为G3?520和G3?400两个车型,分别搭载66kWh和50kWh的电池,NEDC续航为520公里和400公里,补贴后售价15.98万~19.68万、14.38万~18.08万。

▲小鹏G3

而2019款的G3则只有搭载47.1kWh~47.6kWh电池组的版本,NEDC续航为351—365公里,补贴后售价13.58万、14.98万、16.58万。

对比两个版本就会发现,2019款G3的入门车型与2020款G3?400车型的售价相差不到1万元,而续航最高却相差169公里。

除了续航里程的提升,小鹏2020款?G3配备新版XPILOT自动驾驶系统,具备L2.5级自动驾驶功能,车辆的地盘也重新调校优化。

刚买的新车不到一年就迎来重大升级,并且价格相差也不大,所以老车主不满。在广州、北京等多地,更是出现了小鹏汽车用户集体维权。

▲小鹏车主集体维权

为此,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微博平台进行了道歉,并提出了补偿方案,这件事情的风波才慢慢平息。

威马则在6月份推出了威马EX5智行版,这个版本的车型全系标配Living?Pilot智行系统,达到了L2级自动驾驶。威马EX5智行版还将隐藏式电动感应门把手和18英寸低风阻轮毂升级为标准配置。

▲威马EX5

同时,威马还对车辆的音响性能、面板材质等质感进行了优化,从细节方面提升了车辆乘坐的舒适性,例如:增强座椅包裹性、改善车门扶手手感及调节空调出风口角度等。

2、第二款车均在2019年上市

除了对现款车辆进行升级之外,这三家车企也都在2019年推出了新车,小鹏推出了P7,威马推出了EX6?Plus,蔚来的第二款车ES6目前已经成为了蔚来的主力车型,并且第三款车也已发布。

蔚来ES6是最早实现量产的第二款车,这款车搭载了84kWh的电池组,基准版车型的NEDC续航为490公里,性能版和首发纪念版为510公里。

▲蔚来ES6

这款车用了宁德时代的NCM811电芯,电池组能量密度为170Wh/kg,因而车辆的续航里程才得以提升。

车辆具备了L2级自动驾驶,装配了一个安卓系统的车机系统,还支持整车OTA,相比于蔚来ES8,这款车的续航里程得到了提升,同时售价也更加低。

上市后,车辆的销量也非常好,已经替代了蔚来ES8成为了蔚来的主销车型。

除了ES6之外,蔚来2019年还发布了第三款量产车EC6——就是ES6的轿跑版本。

▲蔚来EC6

这款车将会有两个版本,分别为运动版和性能版。运动版将会有两个输出功率为160千瓦的电机,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6秒,可选装两个不同的电池包,搭载70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续航里程为425公里,搭载100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最高续航为605公里。

性能版搭载两个电机,前160千瓦永磁同步电机,后240千瓦异步感应电机,综合功率400千瓦。百公里加速时间为4.7秒,也可选装两个不同版本的电池,搭载70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续航里程为435公里,搭载100千瓦时电池的版本NEDC最高续航为615公里。

目前,蔚来方面还未公布这款车的售价,据悉这款车将会在2020年9月份进行交付。

此外,蔚来与广汽的合资公司广汽蔚来也在2019年12月27日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型HYCAN?007,车辆共分为三个版本,BASE版售价26万起,PLUS版售价28万起,TOP版售价30万起,这款车将会在明年四月份进行交付。

该车搭载一块93千瓦时的NCM811电池,BASE版的NEDC续航里程为523公里,而PLUS版和TOP版的NEDC续航里程均为643公里。

三款车都标配L2+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领航员小CAN、智能刹车系统、人脸识别功能、后排儿童照看功能以及生命体征探测功能。

▲HYCAN?007

威马EX6?Plus在2019年广州车展上正式上市,这款车搭载了博格华纳的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218马力,车辆电池的电芯由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封包由威马自主完成,电池的容量为54kWh,车辆的NEDC续航里程为408公里,续航最高可达到503公里。

▲威马EX6?Plus

这款车还具备快充功能,车辆从30%充电至80%仅需要30分钟,慢充模式下则需要9小时才能够将电量充满,这款车同样也具备L2级自动驾驶。

据了解,这款车的官方指导价为23.99万元,综合补贴后的售价为18.99万元。

小鹏则在2019年底开启了第二款车P7的预售,这款车后驱版本的NEDC续航里程为550公里以上,全驱版本的NEDC续航里程超过600公里。

▲小鹏P7

车内搭载一块10.25英寸的液晶仪表盘,14.96英寸的触控屏,车辆还支持整车OTA升级,顶配版将搭载小鹏最新的XPILOT3.0系统,将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

目前,这款车已经开了预售,预售价为24万元。

从各个车企已公布的信息来看,蔚来ES6的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左右,小鹏P7的续航里程则超过了550公里,而威马EX6?Plus的续航也达到了503公里,三款车均具备L2级自动驾驶能力。

四、蔚来陷入资金难题?小鹏威马已自建工厂

新造车公司有一个相似的问题就是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导致这些公司必须要通过融资才能继续生存。

2019年对于蔚来来说并不容易,虽然蔚来的销量是新造车公司中最多的,但是蔚来也是这些公司中最缺钱的。

蔚来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达26.24亿元,随后,蔚来和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亦庄国投”)签订了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蔚来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新的实体“蔚来中国”,并在新的实体公司开展业务以及投入资本,而亦庄国投则通过其指定的投资公司或是联合其他投资方向“蔚来中国”以现金的方式出资100亿元人民币,以获取持有“蔚来中国”的非控股股东权益。

不过这笔合作似乎并没有达成。

之后也有消息表示,湖州市给蔚来50亿的援资金,但随后湖州市出面否认了这一传闻。

根据公开报道来看,2019,李斌和腾讯联合购买了上市主体NIO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债,暂时解除了蔚来的现金流危机。此后,蔚来一直没有找到新的融资。

为了继续存活,蔚来出售了FE车队,并多次做出裁员决定,2019年4月,蔚来北美部门关闭了位于旧金山硅谷两个办事处其中的一个,并宣布裁员70人。8月底,蔚来北美部门再度裁减62名员工。

12月6日,位于美国圣何塞的蔚来北美总部裁员再次裁员141人。

除了美国团队裁员,蔚来中国团队也出现了多次裁员,2019年以来,蔚来汽车的团队规模已经从近万人缩减至7800人,裁员规模在2000人左右。

2019年12月,蔚来发布了第三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蔚来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价值为9.8亿元,即使是算上专用现金以及可能收回的短期投资,蔚来账面上的余额也仅为19.6亿元,蔚来汽车总资产为168.4亿元。

粗略计算,如果以2019年第三季度的净亏损25.2亿元与亏损的环比下降幅度23.3%为参考依据,蔚来第四季度有可能会亏损19.3亿元。而蔚来汽车账面余额为19.6亿元,过完2019年第四季度,蔚来很可能就没钱了。

而威马和小鹏相比蔚来稍微好点,2019年11月,小鹏对外宣布成功签署了C轮4亿美金融资,小米集团参与了此次融资。截至目前,小鹏汽车的累计融资额超过130亿元。

威马在2019年3月8日宣布完成了总额3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百度集团领投,太行产业基金、线性资本等参与投资,累计融资接近230亿元人民币。

除了融资,产能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蔚来并没有自己的工厂,需要通过江淮代工生产,而威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小鹏的新工厂正在筹建中,目前也通过海马进行代工。

蔚来原来将在上海建设工厂,但后来并未施行,目前只能通过江淮进行代工生产,虽然江淮的代工厂号称年产能为10万台,但是在众多新造车公司中,蔚来却仍然没有自己掌握产能。

▲蔚来ES6在江淮工厂下线

威马在浙江温州建立了自己的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一期可以实现10万台产能,据媒体报道称,威马的产能为每天200台左右。

▲威马温州工厂内部

小鹏目前正在肇庆建设自己的工厂,但工厂还没有完工,小鹏G3目前由郑州海马工厂代工生产。

等新工厂投产后,小鹏也会将产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结语:新造车头部企业艰难过冬,但2020年仍不好过

2019年新能源车市遭遇寒冬,新造车势力更是风雨飘摇,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蔚来、威马和小鹏的总销量也达到了一万辆以上,尽管各自也都遭遇了危机,但是这三家企业的表现无疑是合格的。

不过虽然度过了最为艰难的2019,但2020年也仍然充满了挑战,多个车企的新车都将在2020年推出,而且特斯拉、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的新能源车也已经在国内推出了,这对于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好在这三家头部的新造车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建立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其品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虽然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但接下来的一年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不做整车,而是选择做供应商,这正是华为的高明之处。如果华为做整车,它和其他车企就是竞争关系,必定会遭到其他车企的排挤、打压;而它选择做供应商,那它和其他车企就是合作关系。这就像美国的高通,高通拥有各种手机芯片,还拥有很多通信技术,如果它要做手机,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高通并没有做手机,而是做手机设备供应商,结果世界上很多手机厂商都用它的芯片,它和这些手机厂商就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如果它做手机,那它和这些手机厂商就变成竞争关系了。其他手机厂商还买不买它的芯片,这都是个问题。

智能 汽车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华为只要发挥好自己的技术特长,为车企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做好万物互联就行了。至于造车,这不是它的特长。华为最好做 汽车 供应商的“高通”,和所有的车企都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你想想,到时候,全世界绝大部分的车都用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都用华为的激光雷达、智能化座舱,它不香吗?而且华为智能化座舱使用的还是鸿蒙操作系统。等华为的标准成了国际标准,那华为躺着都能把钱挣了。

我是这么看待这件事的哦,因为你一个成型的产品需要 探索 的时间还是蛮久的,雷军宣布要造车,在直播间说也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全上线!而对于华为来说很早就进入了智能 汽车 驾驶这个赛道,而且也帮助了很多车企完成了很多 汽车 方面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华为而言如今做的不仅仅是供应商、而且还开始做 汽车 领域的零售商、也有可能是代理商!

而且最关键的是华为首款联名的 汽车 也诞生了,也就是说 汽车 的生产研发工艺是别人家的,但是车品牌打上了华为的品牌,然后华为还介入了销售这个渠道!而华为还和北汽的北极狐合作了,还有长安、广汽、比亚迪等等车企,华为的玩法无疑是在 汽车 领域实现了1+N的角色!而且1+N还等于了1N,而1则是代表华为的品牌,N就是N个车企,因为这些车企也会拿着华为的品牌影响力来做宣传,北极狐是这样的,塞力斯也是这样的,估计后面很多 汽车 品牌都会这么宣传,前段时间比亚迪推出的汉系列也是在宣传华为的智能驾驶体系!

所以华为做供应商和经销商已经帮助车企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而参与 汽车 领域,也至少参与度达到了30%以上,这就和变相的造车一样,关键是不仅仅一家,可能是N家合作,那就不一样了,华为也许就形成了类似易车、 汽车 之家、天猫 汽车 这样的零售平台,但是华为只是售卖了和自家华为智造的 汽车 产品!这个效应也不比华为自己造车差,相对来说我一直认为华为这一举动比小米要明智!

不过话说回来,华为和小米的定位不同,华为更多是一家做解决方案的企业,小米更多是帮助C端用户(米粉)打造优质体验感的产品!所以小米这两年特别重视产品的功能价值和颜值外观价值,以及是否能够走进用户心理的研究 探索 。而华为更加偏重于如何通过技术更好的造福用户,会联合很多的车企一起完成中国的智能驾驶梦想,这是两个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格局!

01

先卖全栈能力给车厂?

在当前可落地的智能 汽车 量产成果上,“智能座舱”和 “自动驾驶”是竞争的两条主线。

以阿尔法S为例,该款车搭载了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讯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以及激光雷达、AR HUD在内的30个以上智能化部件。

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近期在接受媒体访时称,华为提供三种高阶自动驾驶模式:

一是目前仅限北上广深开放的NCA模式,车内预制高精地图,用户只需要在地图中输入目的地,然后通过车辆的巡航拨杆,可一键开启此功能;

二是ICA+ 模式,这种模式无高精度地图,该模式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但无法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

三是 ICA 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特斯拉 Autopilot,可以在驾驶员保持注意力的情况下,实现驾驶功能。

从NCA到ICA,三种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自动驾驶的能力从最高到最低。

“华为自动驾驶能够在市区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的自动驾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称,“这不比特斯拉差。”

然而,与特斯拉的整车制造和智能化技术均用全套自研不同,华为至少目前将自己定义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也就是说,华为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类似特斯拉,推出华为牌 汽车 。目前华为想做的,更确切的表达方式是:希望车企能用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套解决方案。

为车企提供智能解决方案,这样的战略在华为内部早就已经开始重兵部署,其他几大巨头,如阿里、腾讯等 科技 公司,也早在前几年就开始用不同姿势部署这个市场,比如,腾讯的优势产品是微信,腾讯将微信的能力导入到智能 汽车 的操作系统中。

中国车市已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智能网联被认为是跳出目前竞争困境的新利润极。

具体而言,华为自动驾驶在体验上称可达到 L4 级别(完全自动驾驶),但在法律上是 L2(驾驶)。二者的区别是责任主体还是驾驶员。L4当下还受限于法规和场景的应用却作为智能 汽车 的标配,成为溢价关键。

他判断,这个市场的需求推高了竞争层次。完全自动驾驶这种功能,即便现在用不上,但是车辆上市时就得具备这些能力,否则没有卖点,“卖不出去,还谈什么竞争?”

华为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全栈智能能力,涉及芯片、操作系统、语音、地图、云计算、大数据、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甚至包括未来软件的迭代升级和云端数据训练。

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所谓“全栈”的智能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掌握所有环节研发或控盘能力,包括底层到应用层,能独立形成系统闭环。

在 科技 公司中,“全栈”是华为的优势。但这些事情不能只靠华为自己来做。

这些产业链中上游包括元器件供应商、通信设备提供商、 汽车 电子系统供应商等,下游则是整车厂商,此外,产业链中还包括大量服务业角色,如地图与数据提供商、通信服务商、车内软件提供商等。

华为要想做好做大,无论是不是自己造车,想要整合上述玩家,单纯依靠技术,可行吗?

上述华为资深技术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如果考虑到未来贸易脱钩风险,华为技术自主性就会成为相对优势。

华为在 汽车 上的芯片布局,很有可能类似智能手机,而且,华为芯片的能力在智能手机上已经获得了充分的验证。他认为,“就算有些 汽车 厂商现在是不想用,但最后不得不用我们的芯片,再然后是全套方案。”

中金公司(48.070, 0.30, 0.63%)在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里指出,自动驾驶呈现出五大关键趋势,一是渐进式与一步到位式路线并行;二是纯视觉识别存在缺陷,激光雷达成为刚需;三是车载硬件成本居高,但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四是车载芯片厂商地位上升: 汽车 芯片供应商在产业链中由 Tier2 转变为 Tier1,成为车载计算平台提供商;五是车路协同降本增效,智慧交通和 V2X 车路云协同技术有望带来路侧红利。

如果用以上逻辑分析华为自动驾驶,可以做出一些基本面的判断:

首先,华为用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共同协作的方案是行业共识。这也意味着成本的竞争将会加剧。

第二,芯片和高精地图的重要性在未来将会更加凸显。

此外,量产落地与算法优化并不矛盾,自动驾驶能力会逐渐开放给消费者,这也意味着华为需要加强数据训练和生态的构建。

02

权衡和考量?

即便只是做品牌车厂的全套智能驾驶方案提供者,这样的生意体量对于华为来说已经不算小,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算简单。

要在智能 汽车 领域重新做起一套大而强的生态,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并不算容易。

华为目前布局有Harmony(鸿蒙)操作系统HOS,基于Harmony操作系统,可以构建整个座舱的生态,华为提供语音、语义、视觉、音效等基础能力开放给第三方应用。

这也是当下国内 科技 公司跨界 汽车 领域的主流方案。通俗理解,华为等 科技 公司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 汽车 界的安卓”,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利用华为平台提供的硬件能力和软件系统、数据信息,自行开发软件。

华为的另一个挑战是平衡成本和能力。用高成本的技术去展示给外界,是目前一些 科技 公司的普遍做法,“秀肌肉”可以被“叫好”,但能不能“叫座”,是一个更现实的命题。

如果大规模量产,这将成为华为能否在这个市场走得更远的重要因素。

华为员工称,目前华为表现出不输于特斯拉,主要是因为用了成本更高的激光雷达,“离开了激光雷达,算法上我们是没有优势的。”

华为拥有逾2000 名和自动驾驶业务相关的研发人员,其中超 1200 人为算法工程师。

不过,极狐和华为都是在打样,而特斯拉要考虑大规模量产和销售结果。国内堆料的思路还是为了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先保证第一步能活下去;真正要量产了,也是要做减法的。

他的观点得到了前述华为员工的认同。“在保证整体功能算力的情况下,华为提供的计算模块如内存颗粒和芯片颗粒,已经在想办法替换为低成本一些模块,这也是为了车企考虑。”

华为在智能电动车市场目前的另一个渴求点是拿到更多数据。

据华为官方透露,每年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自动驾驶的研发,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销金 游戏 ,即便对于华为这种体量的大型 科技 公司而言。

不过,鉴于华为目前的现实情况,根据前述几位华为人士的综合信息显示,华为当前取的更多是相对安全的“策略性布局”方式。即阶段战略上不可能扩张太大,会集中力量在几个点上。

另有受访华为员工表示,华为没有立刻造车,钱确实是制约因素之一,“过了这段时间,那就不好说了。”

03

竞争者有谁

传统 汽车 供应链的封闭性将是华为的一大考验。

其次,对于国内的合资企业,在智能驾驶方面更倾向于沿用国际大厂的合作对象,而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华为造车”已经成了薛定谔的猫。

捕风捉影背后,隐藏着行业公司对华为进入这个领域的焦虑。

他们的担忧是,技术、产品、渠道、华为造车似乎万事具备。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华为之所以不贸然涉入整车,更多是担心会引发合作车企的剧烈反弹。“你帮我们做,是合作者;你自己做,那就是竞争者。”

对于华为这种量级的选手,这样的担心并不算杞人忧天。

华为全套高阶自动驾驶合作伙伴包括了北汽、广汽、长安以及欧洲的大厂,“大概有十余家。”单个车企合作车型不止一款。

未来,这些品牌车厂和华为的合作车型车身上将标有HI LOGO,HI代表Huawei Inside。标有HI LOGO的车型,即搭载了华为高阶自动驾驶系统和全部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

这也释放出另一个信号——华为急需一款车进入市场、获得品牌们的信赖。

这一说法得到前述华为资深技术人士的认同。他的观点是,第一款量产车是和北汽合作。其实双方之间相互需要的程度是非常匹配的。

一方面,北汽不是国内智能电动车实力最强的,希望借助华为技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有所转机;另一方面,华为需要北汽这样不太强势的厂商,先把车做到市场上,借此打开市场。

这也是一个标杆效应:其他车企看到华为确实有这个能力,并且在北汽的背景上能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他们就有信心了。

他分析,小米是要抓车主用户,滴滴是要去除驾驶员成本,百度和华为接近一些,都是要把技术产能转移到新赛道上。而华为强调跟车企合作,是为了最大化输出技术方案,避免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这个市场镁光灯下的舞台中心,原来属于上一波造车新势力。他们包括蔚来、小鹏和理想 汽车 等。

但现在,舞台中心开始变得拥挤。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具有硬件和软件集成能力的企业进入 汽车 领域,将开启第二轮智能化新势力浪潮。第二轮新势力造车潮将以智能化为核心,壁垒提升。

华为不做 汽车 ,只做 汽车 界的一流供应商。其实华为想的比你长远的多一个一流供应商,他能挣到的钱,或者说车上到时候离不开他,那么他就是无可替代的,华为造车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呀。

大家想一想,手机界的高通Android这样的公司,他们做手机了吗?他们赚到的利润或者整体公司的市值比很多做实体做手机的公司赚取的要远得高,作为软件的接入口硬件的供应商他们才是真正的吸金高手。

华为现在欠的是生态,当整个生态建立起来之后,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其中。在5G互联网时代,华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智能端口,旨在构建万物互联,让整个世界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华为即将是这个中心的主宰者。

目前和华为合作的已经发布了两款 汽车 ,分别来自于北汽吉普阿尔法S以及在华为商城售卖的赛力斯 sf 5。这两款新能源领域的智能 汽车 都搭载了华为的hicar卡自动驾驶技术,并且也应用到了华为的研发底盘技术平台。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国内车企加入到其中,我们知道的就已经有比亚迪广汽,长安等国内实力较强的车企加油到其中,相信未来随着技术以及生态的成熟,向国内知名的商场激励奇瑞这些车企也会拥抱华为的生态。

当华为生态成熟形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会有无数的车企选择拥抱华为生态,这样华为就形成了整个 汽车 界智能供应链,打造一条强有力的国产生产线。这样逼他自己找车获取的利润或者实际的效益要更好。

在上海车展的发布会中看到相关人员的介绍,华为对 汽车 研发的投入时间,早在2012年就已经进行了,现在华为各方面技术都相当成熟,他只要愿意落上自己的车标,马上就能造出一辆 汽车 ,只不过华为现在拥抱更多的伙伴团结在一起。

这是华为在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专业的东西,华为在手机业务受到严重影响,销售量下滑的情况下,取的紧急的应变措施,这样能很好地规避一些大规模投入资金的风险,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利益最大化。

汽车 产业是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需要各行各业相互协同,配合,实验,组装,试车等才能形成的产业, 汽车 行业好不好做,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一个发动机,一个空壳子,看着也非常的容易,这就是低配的 汽车 。说难,也很难,现在考虑到 汽车 的安全,又有很多高 科技 的东西投入到 汽车 里面,这样的话就非常的复杂,造成一个好 汽车 需要几千上万个零配件,合理系统的组合才能形成一辆高质量的 汽车 ,完成这样的操作,非常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即使是这样也不一定成功,这就是 汽车 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非常的不容易。

现在有一个 汽车 产业机会来了,那就是对 汽车 智能 科技 的投入,硬件 汽车 大家都可以去造,智能就需要有技术水准了,而华为的智能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在国内 汽车 行业是顶尖的存在,正好给华为带来很多的机会,于是她就找国内其他 汽车 产业合作,专做一级供应商,不参与其他的领域,做自己最专业最拿手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发挥最大优势啦!

华为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是比较好的商业机会,所以,目前情况下,有可以利用,根本就不用自己做硬件,做一个供应商还是不错滴,加油!华为!

新能源交通时代已经来临。 汽车 被定义为一种移动智能硬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谈到硬件,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次次技术浪潮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电脑品牌千千万,得操作系统者得天下;手机就更不用说了,安卓苹果二分天下。随着技术的交叉进步,同一品类的产品在硬件和功能上总是趋同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而对于缺少技术壁垒的品牌和企业,是无法胜任市场竞争的。

从市场方面讲,智能 汽车 的运用场景是继手机和电视之后又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技术路径已经清晰可见了,三大部分即:

1 传统机械行走部分

2 新能源动力驱动部分

3 智能互联驾驶部分

对于华为这样的 科技 企业来说,传统的加工制造会带来高昂的早期投资,重资产运营,这显然不符合华为的气质。三电系统也是需要长久的投入研发和技术积累的。唯一合适的就是“操作系统”了。

智能车机+完全自动驾驶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旦将消费者纳入自己的生态系统,进而产生极高的用户粘性,占领了入口和渠道,这将是一座永不枯竭的金矿!

华为不造车,但又通过“操作系统”与众多车企深度捆绑,这绝对是一招妙棋!以时日,市场上的 汽车 广告也许是这样的:“XX 汽车 搭载第8代华为车载系统,为您保驾护航!”

甚至,主机厂可能会沦为华为这样的软件供应商的代工厂!在智能互联时代,优秀的“大脑”才是至关重要的!

华为整体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价值不在于硬件层面车本身,在于软件层面的智能驾驶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商业模式。

1.华为公司本身是立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没有造车的基因和底蕴,直接造车犹如天方夜谭。所以华为要做的是重构华为软件与整车零件代工厂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以华为智能驾驶软件为核心,以各个车零件硬件工厂为的架构体系,打造一个规范化、一体化的无人驾驶生态平台。

2.无人驾驶的盈利模式当前主要依靠固件升级带来的增值服务来收费,未来的趋势在于收集车主海量数据用于保险、维修、 等与车主息息相关的行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模式。而这些盈利点的核心都依赖于智能驾驶软件技术,并不依赖车硬件本身。

综上所述,直接投入人力造车对于华为公司是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整合硬件厂商,建立体系才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模式

1、手机及芯片业务覆盖太广,不会再扩大业务;

2、芯片开发更快, 汽车 产业链模块太多,回报太慢。

华为不造车但是他用顶级的系统服务世界的车。

重新定义整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