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新闻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挖了哪些大佬_小米汽车挖了哪些大佬

tamoadmin 2024-08-14
1.小米汽车几年上市2.再读《顺势而为:雷军传》就会明白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造车?3.小米造车和哪个公司合作 与长城合作消息不实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

1.小米汽车几年上市

2.再读《顺势而为:雷军传》就会明白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造车?

3.小米造车和哪个公司合作 与长城合作消息不实

小米汽车挖了哪些大佬_小米汽车挖了哪些大佬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

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 财经 圈、 汽车 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必为此流连忘返。

第一、有钱。

小米当期现金余额1080亿元。雷军说,"我们亏得起"。遵循,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

第二、有人。

小米目前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并且,基于智能电动车业务还将扩充5000人;

第三、有产业链。

小米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从小米手机到小米居家,再到小米笔记本等等,丰富的小米产品谱系,帮助小米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体系;

第四、有拥趸。

不久之前,小米在一个近2万人的米粉群体展开智能电动车立项调研,有超过92%的米粉支持小米造车;

第五、有朋友。

从2013年雷军拜访马斯克之后,雷军个人+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利用7年时间,先后投资了50家新能源 汽车 相关企业,如果算上芯片产业,粗略估算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由此,上述五点深度赋予了雷军"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

——"将押上人生所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造车而战"。

——这就是雷军关于造车最笃定的态度。

当然,雷军的这句话用了当下互联网 科技 大亨们"撩拨"粉丝时的惯用话术,打打感情牌,无可厚非。

但,小米造车,成立全资公司,不合资,不融资,雷军亲任CEO,这倒是实打实地奔着"大力出奇迹"的方向去了。

小米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这个问题,雷军目前没有明示。

但小米10多年来,用门类繁多的产品共性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当靠谱的答案: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不出所料,小米 汽车 仍然会沿着这个思路实现量产。更遑论,距离小米 汽车 上市之日尚有些时日。

届时,几近白热化的纯电车的续航之争已经逐渐冷却,"马太效应"让市场上80%以上的纯电车产品在工程深度上大致相当 ,留下来的,就是"智能化"的较量。

——这应该也是小米所期望的结果。

小米一定会把它所具备的 科技 品质成功注入 汽车 之中,成为其强大的产品基因。通过走量,通过软件盈利模式,反哺硬件的"微利"。于是,性价比极高的小米 汽车 ,还被辅以炫酷的玩法,一如当初全网疯抢的红米手机一样。如此,小米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怎么造车才最大可能性的保证成功?"才是摆在小米面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毕竟,之前小米不是一家专门 汽车 制造商。

谁来"替"小米造车?

估计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出来,首先招致"驳斥"的,就是这个"替"字。

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

自建工厂?

当然可以,特斯拉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新势力造车中威马也算是自建工厂。

且自建工厂的好处,显而易见。手握绝对的自主权,品控上相对可以更有把握。当然,对于造车成本的管控,也会更有力度。

但是,小米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自建工厂的选项大概率会暂时排除。

第一,"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巨大。

但对于从零开始造车的小米而言,如果在考虑另行招募5000人研发团队所产生的费用,研发项目本身的费用,平台建设费用等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自建工厂的巨量投入,可能这100亿人民币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事实上,即便是蔚来找到了江淮代工,在2018年,蔚来也烧掉了240亿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寄希望于产品上市之后,销售符合预期,否则小米那100亿前期投资也不见得有多宽裕。

所以,初期预算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

第二,按照目前小米的规划,预计新车于2023年上市。

如果自建工厂成立,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小米还需要搞定产销资质,从申请到审批,从审批到获得生产资质,从获得生产资质到进入工信部产品名录,从进入名录到获得销售资质,这中间是要花时间的,也无法预计那个环节会出状况。

所以,进度规划也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小米造车,就这样,被诸多力量牵扯着,必然走到了寻求代工的赛道上去。

事实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蔚来、理想、小鹏为了产品快速达成上市目的的作业,小米还是可以抄一抄的。

最有可能找比亚迪代工?

之前,坊间传出长城代工小米造车的消息。但很快被双方否认。

事实上,长城代工的可能性极小。

长城手中的柠檬、坦克两大造车平台并非纯电平台,不能为小米所用。而长城的ME纯电平台+咖啡智能技术架构,倒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但是长城已经和宝马合作,合资公司光束 汽车 正在为纯电MINI的量产而努力。

更何况,长城还有氢能源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估计很难抽身顾及其他。

不是还有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吗?

这些国字号的队伍,除了运作机制上的限制之外,分别还有各自不能代工的原因。

长安的高端纯电平台还在研发中,自顾不暇,可以Pass;上汽在忙着R品牌的建设,更遑论上汽—阿里的智己 汽车 也需要占用大量,条件不允许;广汽埃安刚刚独立,正在"心高气傲"中,心不在此;北汽的条件倒是具备,只是小米会不会因为北汽的品控问题而被吓退呢?

所以,回头来看,似乎吉利和比亚迪最有可能。

吉利不仅手握SEA浩瀚智能架构,而且刚刚成立的极氪 汽车 ,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战略特性。双方各取所需,完全可以一拍即合。但阻断二者合作可能性的,可能恰好也是SEA架构。

作为全球智能造车的顶级架构,SEA的高智能化、拓展性、灵活性、成长性决定了当期内,其旗下产品的成本不可能低。所以,才有了首款产品极氪ZERO超过30万元以上的预计定价;所以,目前吉利品牌、几何品牌旗下的纯电暂时都还不能启用SEA架构。

反观目前小米产品的特性,"性价比"不都是始终需要保留的特点吗?小米造车与吉利SEA架构目前还不在一个频道上,只好暂时放过彼此。

更何况,百度已经与吉利接上茬儿了,小米再掺和一脚也不合适。

如此,比亚迪或许成为小米最终的选择。

比亚迪和小米很像,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建立了全产业链生态。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自研芯片、E平台、国际化设计团队,电控、电驱技术……都让小米欲罢不能。

还有,二者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9年,小米把"最佳战略合作奖"再一次颁给了比亚迪;

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谋求上市,并开启多轮融资,小米表现得相当积极,早早稳坐股东的位置;

甚至,就在小米造车官宣后的第二天,比亚迪官方以《全面合作,襄助小米生生不息》为题遥相呼应。

虽然内容说的都是小米手机的事,但在这个"过于巧合"的时间节点,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更有意思的是,4月1日下午,比亚迪王传福由雷军陪同,造访小米北京 科技 园的照片在坊间流传,两位大佬是要把小米造车由比亚迪担纲的事情彻底坐实吗?

然而,必须要为上述泼一瓢冷水的是,事实上,比亚迪为小米代工造车的"故事"早在去年年底就随着小米造车的消息一起发酵,且有板有眼,连同车型、车名、价格和盘托出。

对此,2020年12月,比亚迪在其"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平台回应,目前比亚迪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后续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比亚迪内部人士也明确表示,对此事没听说、不知情。

对上述文字加以推敲,比亚迪的反应确实够强烈。

如果此事只是没有官宣,而被流传,比亚迪大可不必用"依法取证"这样严厉的词汇。看起来确实不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简单直接。

无论怎么看,小米要是选择代工模式的话,比亚迪都是最有可能的目标。

小米会选择"第三种"造车方式吗?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外媒消息,3月29日,丰田与特斯拉正在考虑共同开发小型SUV平台。丰田负责提供硬件平台,特斯拉则担纲电子控制平台和软件技术。

合作一旦达成,特斯拉可以降低小型电动SUV的开发成本和周期,丰田则在软件系统上获益,两家公司各取所长,实现互补。

小米是有条件效仿的。作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 科技 企业,小米"强软件"的特性足以吸引任何一家以硬件见长的造车主机厂,这其中当然可以包括比亚迪,包括吉利,甚至长城等。

也就是说,在小米依然保持不合资、不融资的初心之上,取以软技术换硬技术的方式造车,不需要建厂,不需要建硬件平台,从而赢得时间和金钱。

但,这又和比亚迪代工滴滴有本质区别,甚至和江淮代工蔚来也有明显区分。区分点就在于,小米在这个过程中,有深度参与,有共享——参与品控,参与设计,共享软件。

这种游离于自建工厂,寻求代工之外的第三种模式,合作不合资,独立不孤立,或将成为小米造车最终的答案。

写在最后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有一个点始终被忽略。

——即,小米怎么卖车?渠道在哪里?这当是小米造车能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这应该是小米最不应该担心的问题。

当各大主机厂还在为产品圈层而烧脑时,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以1999价格圆梦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刚刚好,成长为小米 汽车 的用户;

当造车新势力在为销售渠道建设而砸钱铺路时,数年来,小米在全国各大城市布局的数码产品门店已经为小米 汽车 的销售网络建设,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未来,在各大商场里看到小米 汽车 的展厅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吗?或许,它们就在小米手机的旁边,甚至可以装在一起。

电动 汽车 的风口已经来了,更何况今天的小米不是一只猪,而是一头狮子,一头老虎,甚至还长着翅膀,无论怎么看,小米造成成功的概率都不低。

毕竟,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雷军这里!

小米汽车几年上市

问题描述存在漏洞-雷军并非「会见」王传福

在小米集团官宣造车之后,一张有雷军和王传福(比亚迪集团创始人)的照片被大量转发;的解读存在错误,所谓的雷军会见王传福或王传福会见雷军都是错误的说法是,不过关于造车的内容交流肯定是存在的。

(由左至右)

这张照片汇聚了还新势力造车阵营的三大知名品牌,以及IT领域的“性价比杀手”小米,王传福则是传统新能源 汽车 阵营的代表人物;其次还有美团创始人王兴,万向集团的鲁伟鼎等,这些行业精英其实都是「华夏同学会」的“同学”,在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有过学习经历的大佬们,自发组织了这个所谓的同学会。

华夏同学会不仅是精英层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比如慈善基金、抗震救灾、青年创业引导等,这个同学会似乎轻易不聚首,反之则必然会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

小米与比亚迪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作为资深的“米粉”要先吐槽一下雷军,MIX4真的是令人大失所望,智能家居产品的耗材成本着实偏高;不过系列电器的品质还是不错的,就像手机和MIUI系统一样没有令人失望。但是造 汽车 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虽然新能源 汽车 的核心三电技术都有成熟的供应商;然而车辆的平台开发、测试与验证,这套体系不是几亿或十几亿就能轻松搭建的。

而且从零起步的一切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初期的车辆很难理想的控制品质;但是新能源 汽车 行业已经趋于成熟,初期的产品不能达到稳定则会有很大概率被市场淘汰,那么如何才能“一步到位”呢?

「代工生产」是最佳方式,就像比亚迪或富士康给手机代工一样;这个模式曾经预测过必然会成为新势力品牌未来的生存基础,现在看来应当可以开始“启动”了。

弗迪系已经开启了多个平台的技术外供,也包括刀片电池、镍钴锰酸锂电池、MCU&IGBT芯片和电机;同时具备三电和芯片的研发生产能力,而且有系统的车辆碰撞、NVH与电磁实验室,再加上6-24通道的测试台架,通过这套系统打造出来的 汽车 只要舍得下本,那么品质就可以参考汉唐DM/EV了。

所以小米集团如果真的会选择比亚迪 汽车 代工,以小米的品牌人设加上比亚迪的技术品牌形象,两家企业打造出的“小米 汽车 ”的市场表现也许会超越诸多新势力品牌;甚至可能会超越五菱或长安的微型电动 汽车 ,成为真正的“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或“国民 汽车 ”。

理想小鹏与蔚来和比亚迪接触又能嗅到什么呢?

预测还是对于新能源 汽车 行业发展的讨论,对于动力电池类型转变的分析吧。2021年1-2月的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增幅有多大?——超过2800%!镍钴锰、镍钴铝、钛酸锂等三元锂电池的淘汰也许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些电池的制造成本很高,热稳定性表现又不如LFP磷酸铁锂电池,重点是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重合了三元锂。

那么这种制造成本可以半数甚至更大程度下探的电池,改变行业格局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弗迪电子的刀片电池在铁锂电池中的表现又非常好,系统能量密度能达到140-160WH/KG,穿刺短路、炉温与过充实验均为起火,安全性之高可见一斑;同时刀片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百万公里下降20%,至此各大车企都开始铁锂电池的转型了。

新势力品牌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品牌的车辆看似价格偏高,然而在交付量不够高、营销服务成本极高的前提下,单车利润其实是很不理想的;所以通过高性价比的刀片电池甚至整车平台来降低制造成本,这是不是个很不错的方案呢?如果说曾经因比亚迪也是主机厂而不适合选择该品牌的产品,那么在弗迪成为子公司后,这样的顾虑也就没有了。

结语:小米是个主攻高性价比的智能终端制造商,后期也在逐渐冲击高端市场;比亚迪在 汽车 领域也是这样的定位,只是高端车辆的定位基本接近IT领域的华为而已。

这两家企业真的有可能碰撞出火花,而且弗迪系未来应当会成为很多新势力品牌的代工厂;这样的合作既能保证新品牌车辆的品质,同时又能激活新势力企业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的融合,未来的 汽车 可能会有很有“想象力”。

天和MCN授权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比亚迪的业务很多,不仅仅只是 汽车 ,还有电子厂还有 汽车 的电池技术都是非常厉害呀。所以能展开合作的机会很多,不一定就局限在了帮助小米来实现 汽车 产业的代加工!也许有深度的合作,当然让比亚迪给代加工 汽车 的可能性也还是非常大的,例如蔚来 汽车 找的就是江淮 汽车 方面给的生产加工!

但是按照小米的投入,我觉得小米可能更愿意选择自建工厂这条路; 因为在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当中,电动车生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找传统车企代工,例如蔚来 汽车 就找江淮 汽车 代工生产;另一种则是自建工厂。

所以这个问题并不能一刀切就给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在小米的手机领域,已经有系列的手机在比亚迪代加工了,那么在手机产业或者更多智能产品让比亚迪给代加工电子产品,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也许小米如果着急造车上市,也许在基带的 汽车 方面会和比亚迪合作电池技术,这两年比亚迪在 汽车 领域的电池技术越来越成熟,例如刀片电池, 可以做的体积更小一点!

很显然早期的的新能源 汽车 ,由于加入了电池所以空间还是有所限制,特别是混动版本,占据的空间就更大了,而且 汽车 的体重也有所增加,这都是 汽车 产业面临的,而前辈累积的经验也能很好的解决这方面问题!虽然比亚迪在智能领域和华为的车载系统合作比较密切,华为的手机可以当做比亚迪的车钥匙!

应该会给比亚迪代工,而且找比亚迪代工才会更有前途,更有未来

这个可以的。

会的。油电混动

再读《顺势而为:雷军传》就会明白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造车?

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上市。

小米在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财报,其中提到,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方面的业务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第一款汽车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上市。

据悉,自小米宣布造车至注册公司的这段时间,小米汽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产业链考察和用户调研,调研对话2000多次,拜访深度沟通10多家业内同行和几十家产业合作伙伴,并搭建了453人的研发团队。

简介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截止2020年,小米公开的与汽车相关的专利数量超过800件,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仅为1项。在智能车联网领域,截止2021年4月,小米所拥有的专利包括车与人V2P、车与车V2V和车与基础设施V2I,专利合计72件,其中车与人V2P专利有57件。

人才方面,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米造车队伍中依旧是清一色的手机圈大佬。但可能是因为竞业协议的原因,小米暂时无法对外透露其招募的资深汽车圈人士。

小米造车和哪个公司合作 与长城合作消息不实

5年前 ,小米造车实际上已经开始在 内部讨论 ,很多高管是 想做的 ,但被雷军 否决 了。雷军的保守是有了名的,在金山的时候,就因为 保守 屡屡错失投资马云,马化腾,张小龙,罗永浩等人的机会,后来离开金山自己做投资也是只投熟人,不熟不投,直到领悟了「 做人不是做 劳模 ,而是要 顺势而为 」的真理后,破釜沉舟,赌身家创建小米。

小米做成后,除了在小米生态内有选择性地开疆扩土外,雷军罕有大的举动,直到 3月底突然决定 要进入电动车的赛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 车势 」发生了变化吗?

是的 ,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以 华为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国产厂商为代表的的「 造车势力 」已经悄悄成长起来!

毫不夸张地讲,未来中国大概率会成为 纯电动车制造大国 ,而且还掌握 电动车三大件 电池,电机,控制所有的 核心技术 ,不会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担心 被人卡脖子 ,就是这么牛X!

将来纯电动车的成功 不在于是 小米 还是 蔚来 ,理想,而是华为这几家「造车势力」,甚至即使特斯拉最后运营得很成功,把其他家都干掉了,也会使用这几家「造车势力」的组件。

在这样的 「大势」 ,连PPT大师 贾跃亭 老师都要起死回生了,说实话,雷军入局都 有点晚了 ,不过好在他决定 继续 顺势而为 ,以时日,加上小米的市场生态和海量粉丝,小米 汽车 大概率还是会成的~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从勤奋的劳模到顺势而为的雷军是怎么炼成的!

雷军在金山成名,大成是创立小米之后,属于典型大器晚成!

用雷总自己的话说:

前半生相信人定胜天,40岁后,明白了要顺势而为,做那只在风口上的猪。

雷军从小学开始,就成绩优秀,是典型的我们父母嘴里经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1987年,雷军考入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进入大学后,雷军依然优秀,他仅用了两年时间,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

大三的时候,计算机横扫全国,武汉大学机房也中标了,所有电脑全数瘫痪,雷军于是开发“免疫九零”,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 科技 成果一等奖,作为商用软件,3个月卖出去了1万多套,赚了不少钱。

赚了钱的雷军信心大增,在大四的开始创业,但当时他所做的一款核心产品被盗版了,对方规模大,价格又更低,使得雷军的第一次创业经历不得不在半年之后结束。

结束的正是时候,因为他很快就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

求伯君对于雷军来说,那就是偶像,是大神,凭借一己之力,一年多时间,用汇编语言写了wps第一个版本。不仅填补了我国计算机中文字处理的空白,还在没有做广告,仅凭着口碑最高时市场份额能达到90%,成了一个时代标志性人物!

在偶像的光环感召下,雷军进入了金山。

1994年,珠海金山公司成立,雷军牵头在北京成立了金山开发部,负责WPS汉卡的技术支持,并召集了20多名顶尖程序高手迎战微软,金山倾尽所有投入研发了“”,类似于Office,里面有WPS、电子表和字典等。

但半年过后只卖出了2000套,“”没能开天辟地。

1996年,金山迎来艰难时刻,人员流失严重,200多人的公司,走得只剩下十几个,雷军也想走,被求伯君按住了。

痛定思痛,求伯君卖了别墅,带领雷军等剩下的十几个员工没日没夜地重构wps,开发WPS。历时一年,金山新版WPS面世,公开挑战微软,获得巨大成功,并在1998年获得联想投资,求伯君提拔28岁的雷军担任金山总经理。

担任金山总经理看似光鲜,但对雷军来说,这才是苦难的开始,因为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或许,在金山的经历对于雷军来说,唯一不幸的就是对手微软太强大。

金山一直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被击垮已经是不易。

从1992年求伯君用一顿烤鸭把雷军骗到金山后,到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一呆就是16年,他决定走了。

在决定离开的中层沟通会上,他说了一句:我终于把债还完了。

总结金山的经历,他觉得金山成功有自己的功劳,金山不那么好,也有自己的责任。

在雷军治下,金山在所属细分领域都是在前面的,但上市的市值怎么看都不是一流企业,同事很多离开金山的同事们都做的风生水起,彼时的雷军在想,“我们这么努力,为什么在互联网浪潮里没有成为主流?”

想了一年,终于明白:

在金山,自己相信的人定胜天,才是前半生痛苦不堪的原因,做人呢,要顺势而为,而未来在移动互联网,那是风口所在。

黄章:雷军的贵人

从金山离开后,雷军主做投资,也没想自己要在创业,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企业心累。

想到移动互联网是风口,最开始雷军想投魅族。

雷军确实想投,谈了好久,很多事宜都在落地,但在因为管理理念的分歧(人事,也就是控制权),合作告吹,但雷军有收获,他知道了如何做手机,并且他意识到,未来的天下是智能互联网手机的。

用黄章后来的话说,他教会了雷军做手机,粉丝营销,饥饿营销,没有他,雷军懂个屁手机。

用屁字,看出黄章的不甘和幽怨,但笔者想说的是,以雷军多年做产品的经验和人脉,如果不找黄章,真心想要做手机,也一样能做起来。

打败李开复,挖了林斌

广东人林斌小米的初创合伙人,为了挖到他,雷军不惜出让小米股份13.32%,这是小米核心高管仅次于雷军的。

在这之前,李开复跟林斌早就认识,老相识,本来是要挖林斌到创新工场的,但是半路让雷军勾走了。

林斌早在1995年就加入微软公司,2000 年的时候,李开复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就邀请林斌回国,林斌欣然同意,干到2003年后转入微软亚洲工程院。

后来李开复2006年去了谷歌,又成功挖角。

2009 年,李开复创立创新工场,又想挖林斌,本来都说好了,结果被雷军截胡。

雷军能打败李开复的原因,笔者觉得是因为雷军给了林斌一个梦想(当然股份也很重要,股份代表自己就是老板,不是打工者),他点燃了一个男人的野心,为了表达诚意,林斌卖了谷歌和微软的股票,不拿工资进入小米开干。

不得不说,雷军驭人也有一套。

小米十年

2010年,小米成立,雷军开始在小范围内捣鼓手机。

2011年初,雷军跑遍各大手机工厂,逢人就问,能不能用2000块做一款最高性能双核手机,所有人都摇摇头。雷军知道,机会来了。

同年8月,1999元的小米手机问世,预售6小时,卖了40万台。

小米随即成了一种信仰和现象,研究小米的爆款思维成了所有产品经理的任务。

记得曾经看过刘强东评价小米,如是说:

雷军是个疯子,就个破手机都能一百多亿。

那时小米首次突破百亿,而彼时的京东在东哥苦心经营下,2014年才超过一千多亿,还年年亏损,所以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感觉出,东哥羡慕嫉妒恨~

小米这十年,虽说离世界第一手机貌似越来越远,当时吹下的牛逼很有可能实现不了,但小米为中国手机行业扫平了山寨机,释放行业潜力,这个 历史 性的巨大贡献,配上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身份相得益彰。

那年雷军拒绝了马化腾

当年互联网危机开始弥漫的时候,马化腾的腾讯融不到资金,打算卖掉QQ的时候也找到雷军,要以100万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雷军。

但雷军觉得QQ太简单,自己完全可以编个程序自己做,没必要花大价钱买,而且跟马化腾又不熟,就又错过了腾讯。

马云也被拒了

马云的故事有点不可考,因为当事人雷军在微博上曾否认过,但笔者分析后认为未必如此。

阿里巴巴建立不久之后,最后的50万创业资金所剩无几,当时马云为了生存,找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包括搜狐张朝阳,以当时金山和雷军的江湖地位,马云不找雷军的可能性不大,只不过他极有可能没机会见到雷军本人就被金山的人否定了,因为当时找雷军融资的人太多了,得排队...

目前看到最多的一个雷军和金山同事当时评价马云的版本如下:

下属对雷军说:“这人獐头鼠目的,满嘴跑火车,是不是做传销的?“

雷军也觉得:”他说自己的项目这么大,怎么看都觉得是骗子!”

后来,马云的云锋基金投资了小米 科技 。

雷军错过张小龙

1998年9月,30岁的雷军看上了30岁的张小龙做的 FoxMail,想买下来。

雷军立即拨通了张小龙广州的电话,

雷军:“你现在哪里上班?”

张小龙:“广州一家系统集成公司。”

雷军:“FoxMail 是你自己做的?”

张小龙:“是。” …

雷军:“有没有可能卖给金山?”

张小龙:“15万元,怎么样?”

买卖基本算是定下来了,双方约定好张小龙再到珠海金山谈一次具体细节。

不巧雷军有事走不开,

2年之后,博大互联网络公司花1200万元收购了 FoxMail,张小龙加盟博大。

2005年3月,腾讯收购 Foxmail,张小龙加盟腾讯。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张小龙用非凡的成就证明了,

自己是这二十年来最顶尖的产品经理。

雷军错过罗永浩

老罗刚开始也没想搞手机,他先去的小米,想做营销方面的工作,混个营销总监当当,雷军没同意。这个期间呢,就认识了小米的工程师,他就问你们最开始几个人搞手机,那哥们说就7个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罗就想7个人,我还是有能力找到的。

然后就有了锤子 科技 。

错失老罗,我觉得是两人共同的损失。

老罗的人生走了弯路,雷军错失了一员营销大将。

一方面,老罗用自己拙劣的创业经历表明,自己压根不是当领袖的人,对管理企业压根不在行,直到锤子被卖掉,他都没解决供应链的问题。

但事实证明,当老罗没有供应链的后顾之忧,开始做直播卖手机的时候,还是挺猛的,比如8月7日跟苏宁一块卖了2亿。

想想看,如果当年,老罗+雷军,说不定...

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出后,有很多投资大佬找到雷军,希望可以参与投资,但都被雷军拒绝了。他还强调,小米造车均由自己造血投资,不接受外部投资,以确保小米智能汽车更好融入自有生态。

2021年3月26日,有媒体发文说是长城汽车与小米合作了,长城汽车股价直线拉升涨停。但是在4月26日下午消息,长城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媒体刊登报道提及小米集团正与公司谈判使用本公司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经核实,上述新闻报导并不属实,公司并未与小米就上述新闻报导事宜进行谈判。但长城公司表示对与互联网公司开展新的合作保持开放态度,长期以来,长城汽车致力于联合产业链相关方,打造基于产业互联的、开放的生态平台,建立更加强大的生态圈,公司欢迎所有相关产业的伙伴,共谋发展,共迎未来。

北汽集团曾于2017年与小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如果小米最终选择蓝谷麦格纳,可能是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事实上,相比上汽、东风相继推出的高端品牌,江淮与蔚来、吉利与百度、长城与宝马的深度绑定,能与小米携手的大型车企并不多。北汽有条件,但北汽已经和华为合作了,再选择小米可能也不大。

虽然目前没有透露出和谁合作的消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顺威资本投资了许多企业和领域。在汽车芯片方面,投资了比亚迪半导体;在自动驾驶方面,投资了北醒光子、智行者、momenta;在汽车制造方面,投资了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在车载服务方面,投资了凯立德、新案数字科技。2020年4月17日,小米战略性投资上海博泰,一家汽车互联网公司。可以说,小米长期以来一直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可以有效地映射趋势和策略,并探索业务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3月29日,“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共拥有变速器、恒速巡航、车辆控制、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6758项有效专利,其中“发动机、导航、驾驶、雷达、驾驶”等专利名称和专利摘要专利211项。这间接的说明小米造车是有一定资本的,长期的与新能源汽车合作在今后指不定会与某一家进行合作。

小米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在确定小米将要造车后不接受外部的投资说明自己实力强,但是短期来看如果小米不寻求任何合作的话,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造出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