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汽车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生活

文章内容

美日汽车贸易争端案_日美汽车贸易大战

tamoadmin 2024-09-09
1.美国和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此举对WTO会产生多大的影响?2.请问货币一体化对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谢谢3.2003年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案4.中国被孤立,

1.美国和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此举对WTO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2.请问货币一体化对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谢谢

3.2003年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案

4.中国被孤立,被“TPP”拒绝入局,怎么破

5.中美贸易中232和301两个数啥意思?

6.求中美贸易论文一篇

美日汽车贸易争端案_日美汽车贸易大战

美国取了向汽车业的方法,共了250亿美元(不过克莱斯勒还是破产了)

日本赢得美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捉住了美国人的消费心理,就是耗油量和管理。1;相信楼主知道日本车和美国车耗油量差不多是“1:2”,在相同的价钱下,当然会选择耗油量比较低的车(美国的油价挺高的)。2;在美国设厂的丰田和本田在管理上也比美国5大车厂好,就在员工工资管理上,5大车厂每造一辆车就会亏几百美元,而日本车厂每造一辆车却可以赚钱。就是这两大原因使日本车厂有更多的资本来击败美国车厂(在车价方面日本就可以再降价几十美元,而亏损的美国车厂却不能减价)

就是策略营销和生产管理的差距,导致了日本赢得了美国汽车市场!

美国和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此举对WTO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1985年,美国等5个西方国家与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开启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噩梦。此后二十年间,日本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个金融界崩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速度陷入泥潭。然而,日本在经过二十多年的低调蛰伏后,经济方面又恢复了往昔的发展势头,不仅如此,还以经济为后盾,谋求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一、《广场协议》:开启"失去的二十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汽车、家电等科技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热销,尤其是1980年的两伊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价格一路走高,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爆发。

随之而来的是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增大,但是这对日本人来说却是个好机会,因为日本制造的车不仅便宜,而且耗油少,于是凭借着这个优势,日本车大肆进入了美国市场。

日本的重型卡车、挖掘机和汽车等进入美国市场后,增加了美国国内汽车行业的压力,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日浪潮,因为日本除了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外,其他诸如摄像机、摩托车等也攻占了美国市场。

从汽车行业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企业曾经的辉煌,所以当时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将日本此举视为对美国的经济侵略,而且美国一年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就高达500亿美元。日本也在这个阶段称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于是里根在民意和现实的推动下,着手解决巨大的贸易逆差问题和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占领。198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表决,正式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这实际上就等于承认美国有权对进入日本的各种商品出台针对性和打击性的法案。

果不其然,随后的两个月里,美国参众两院以少有的一致性通过了几百个报复性法案,为的就是制裁日本。然而,这些法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于是两国开始正式商谈。

经过商谈,日本首相中层根康弘和财务官细见卓、安倍晋太郎最终同意里根总统所提出的日元升值,1985年,美英日法德(联邦德国)的财政部长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出口深受影响,日本也因此失去了二十年。

二、再出发:21世纪的新发展

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后,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被解决,但是日本的问题紧随着出现。日本最初同意日元升值除了美国的压力外,还有希望拉动日本国内市场和增强日元购买力的小心思。

结果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后的影响一发不可收拾,仅一年,日元就升值了百分之二十,导致一些依靠出口实现发展的企业无法承受日元的迅速升值,尤其是电子产业和造船业。

在日本国内,不仅经济萎靡的现实对《广场协议》提出批评,日本国内大量失业的选民也激烈抨击中曾根康弘是葬送日本制造业的卖国贼。在这种压力下,中曾根康弘开始寻找解决办法,增强日本的出口。

首先是寻找新的市场,也就是刚刚关系缓和的中国市场,此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正需要外国投资,所以与日本一拍即合。其次,日本取降息政策,刺激日本企业向国外投资。

因为降息可以直接减少日本人的借钱成本,将更多的钱用于基础建设中,而且降息还可以使日元悄无声息的贬值,减轻日本出口型企业的压力。最后,日本直接动用国家资金解救一些大中企业,至于一些小企业则听天由命。

1987年,中曾根康弘公布了《景气对策》,内容主要内容是对公共事业投入五万亿日元的同时还会减税一万亿日元。在的扶持下,日本的一部分企业坚持了下来,部分企业在21世纪成为了日本经济腾飞的支撑点,尤其是科技型企业。

日本整体经济在这二十年间的发展虽然不能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但是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为日本二十一世纪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再次腾飞,必有缘由

日本在签订《广场协议》后,国内经济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但这些都是虚的泡沫经济,迎接他们的是未来二十年的经济低迷。

但是面积不大且并不丰富的日本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垮掉,还是保持世界第三的地位,领先于大部分强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广场协议》后,发展低迷的主要是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行业与美国华尔街的投资相挂钩,一旦华尔街有动作,日本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当华尔街卖空日本股市后,整个日本金融界就会引发地震。相较之下,日本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依然在继续,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质量颇高,出口势头强劲。

其次,日本的科学技术领先。日本自二战以后,受到美国的军事庇护,所以将原本用于国防的开支都投进科技研发,所以科技实力是不容小觑的。日本众多的企业,如松下、三菱和索尼等在"失去的二十年"里一直致力于创新。

将特拉斯电动汽车、机器人、阳子技术等发明出来,他们虽然因为日元升值在出口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但是科技加速了他们走进国际市场的脚步。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科技更助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最后,日本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同时,保持与美国的联系是很重要的原因。日本在二战后就将"贸易立国"定为国策,首先进军的就是东南亚市场,通过战后赔偿、经济合作等方式打入东南亚市场,此举也使日本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还保持了美日友好关系,以获取美国的支持,防止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猜忌。

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里从来没有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一直对科技十分重视,保持着同美国的友好关系,最终在二十一世纪获得了新发展,弥补了那些年失去的机会。

请问货币一体化对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谢谢

美国和日本的本次签订,对WTO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对世界组织WTO 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也对WTO的体系有着破坏性的影响。

关于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在好几个国家手中轮番开展,刚开始是由日本和欧洲签署,之后美国和欧洲也达成了共同的利益目标,其协定也已经基本完成。后来美国又将方向投向日本,所以最近传出美日即将签署自由贸易的相关报道。美方代表人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尽快达到共识。

然而这貌似只是一方对此事进行的表示,另一方和新闻界都没有得到口径一致的答案。所以有些新闻报道称这只是美国单方面的想要取得这次协议的成功签订,更有说是美方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企图将价位抬高。但不管怎样,日本也有相关的报道,在如今这个美国想要世界贸易进行的规则进行变更的时期,它们的签定是迟早的。

美日关于自由贸易的磋商是相当激烈的,但美国的优势是极大的。美国迫切的想通过此次与日本的协定,因为这将是美国向前迈进的一大步,这也是特朗普对构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最后一个关卡。这次的美日自由贸易一旦达成,就象征着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四个经济体国家其中之中的日本,欧洲,美国都参与了世界组织的规则篡改。

如果这个大型的自由贸易圈得到确认,那么也就意味它的人口极大,经济水平都会远超世界经济水平,而且,这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圈落也会奉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原则,对以后的格局也会产生影响,这无疑对WTO是一个体系上的巨大摧残,对它的生存也有着巨大的挑战。

2003年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案

经济论文|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薛誉华,2003)。本文则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的多样性及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可能性

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一般都把区域一体化组织产生的根源和动机归结为“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的确,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一些以与外部对抗为目标的区域集团,战前的英联邦贸易体制与战后的经互会就是其中典型的实例。这类区域一体化组织必然会损害全球市场的统一性,并阻碍经济全球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却日益多样化。

1.一些国家由于感到在GATT或WTO的框架下无法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全球市场开放目标,所以率先与自己立场比较接近的国家组建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全球多边贸易与投资谈判中无法达成的协议,却经常能够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多边或双边谈判中达成一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市场开放无法取得进展的产物。例如,由于许多GATT成员拒绝在1982年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致使美国在80年代中期决定与以色列等国展开组建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试图以此向其他贸易伙伴施加压力。由于乌拉圭回合(1986-1993年)陷入进程缓慢且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致使许多国家担心乌拉圭回合谈判不会取得成功,于是参加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

2.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区域一体化协定来锁定国内制度改革的进程,并为实现进一步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注入活力。一个国家的制度改革经常面临着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所以改革进程很容易出现反复。一旦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签定了区域一体化协定,按照该协定的规定进行制度改革就是其应尽的国际义务,所以国内特殊利益集团将很难通过调整一体化协定的方式来改变改革进程。因此,有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一国加入区域一体化组织是向外部世界发出的清晰而可信的信号,表明其所进行的制度改革和市场开放是受到一体化协定约束的,因而具有长期的稳定性(Fernandez andPortees,1998)。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签定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以及部分东欧国家申请加入欧盟,都有这方面的考虑。19年金融危机以后,金大中改变了此前韩国长期坚持的“非集团化”政策传统,分别与墨西哥、智利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其主要目的是期望此举有助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跨国公司表明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的决心,以便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和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

3.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一体化协定来消除主要贸易伙伴对自己的贸易壁垒。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加拿大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不断运用反倾销税及反补贴措施强化贸易壁垒,致使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加拿大出口受到严重威胁。加拿大决定与美国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主要目标就是保障进入美国市场。欧盟的发展和扩展历程也存在着这方面的原因。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区本来是两个具有一定对抗性的一体化组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两者之间终于在13年达成协议,并分别给予对方工业品贸易以免征关税的待遇,从而形成了大自由贸易区。

4.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一体化协定来提高国际多边谈判的交涉能力,从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多边谈判过程中,各谈判方的实力是决定其影响力和交涉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这就促使一些国家期望通过一体化协定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以便维护或提高自己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过程中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是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主导力量。然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向,即1986年欧洲共同市场与欧洲自由贸易区签署了合并协定,并在1992年建立了欧洲统一大市场,这对美国左右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霸主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从而促使美国逐步放弃了其长期坚持的“孤立主义”政策传统,1987年与加拿大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又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且还积极推动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与安全性动因。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收益是有助于改善成员国的国家安全。南非发展共同体组建的初衷就是为了防范来自南非的威胁,中东欧国家申请加入欧盟也存在抵御俄国威胁的安全战略考虑。欧共体的创立同样存在谋求地区安全方面的原因,即一方面是可以联合起来应对来自前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避免重蹈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覆辙。2003年5月10日美国布什提出的美国与中东自由贸易区也主要出于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促成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来归纳其动因。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导致全球市场的割裂或区域之间的对抗。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构建开放的全球经贸规则的积极影响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多边合作和统一的国际经贸规则为基础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以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及区域性的经贸规则为基础(薛敬孝等,1995)。如果仅从上述层面分析,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之间不仅存在着重大区别,甚至可以认为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冲突。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时,GATT内部曾围绕该一体化组织是否违反GATT所倡导的非歧视性自由贸易原则发生了激烈争论。在当时欧共体6国以退出GATT相威胁的情况下,GATT才不得不把区域贸易协定确认为非歧视性原则的一个例外。然而笔者以为,我们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能仅仅静态地分析区域一体化协定是否违背GATT或WTO所倡导的非歧视性原则,而应该动态地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大量涌现,最终是促进了全球自由经贸体制的建立,还是阻碍了它的建立。

1.为尽可能降低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对外贸易壁垒效应,许多非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积极推动多边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谈判。例如,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每前进一步,都促使美国等非西欧国家积极发起一轮新的多边贸易谈判。欧共体创立后不久,在美国的倡议下发起了GATT迪龙回合(1960-1961年)和肯尼迪回合(1963-1967年)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地降低了GATT成员之间的关税水平。东京回合(13-19年)则是对欧共体第一次扩大成员的反映。1986年欧盟通过单一欧洲法案的举动,促使美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倡导更加全面的市场开放。二战后初期,世界各国进口关税平均水平为40%,而目前工业品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在发达国家仅为3%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也已经下降到了14%左右。上述情况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多边贸易谈判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注入动力。

2.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可以使有关国家更好地处理全球经济合作问题。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需要以各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为前提。在这种市场开放过程中,成员国的、企业和一般居民将逐渐体会到经济自由化的积极意义,并掌握应对经济自由化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应对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边干边学”的途径来获得,并且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更容易学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将面临较少的谈判对手,从而更容易达成协议。OECD的研究证明,达成区域性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协定所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仅是问题的尖锐程度和解决的可能性(丁一凡)。从而可以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各国进行市场开放和企业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商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场。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成将促使成员国或一体化组织,更加关注与区域外的经贸关系以及多边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一些国家积极促进区域一体化时就会失去对多边市场开放的兴趣,甚至会威胁到多边贸易协议的存在。事实上,很多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是多边市场开放协定无法取得进展,而区域一体化则会为进行新一轮的多边市场开放谈判注入新的动力。美国对区域一体化态度的转变就是这一情况最好的例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是与以色列、约旦、加拿大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然后又与墨西哥、加拿大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且一直试图创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另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在APEC范围内建立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体制。值得注意的是,此间美国并没有失去对制定多边国际经贸规则的兴趣,而仅仅是期望通过此举维持自身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方面的主导地位,并向区域外的国家施加压力以促使其取对美国更有利的开放市场的政策。

4.地区性的自由化协定经常可以成为确定多边国际协定的基础。回顾GATT及WTO所进行的各轮多边贸易谈判,我们会发现,许多重要议题都在一些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已经得到解决,一些国家或区域一体化组织则希望把有关的区域性协定上升到GATT或WTO框架下的多边国际经贸协定。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范围,在外国投资的国民待遇、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许多内容最终都成了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及WTO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议题和争论焦点,并为在WTO框架下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基本经验。另外,已经成为WTO重要经济规则的“信息技术协议”,就是首先由APEC成员达成一致后被WTO批准的。

5.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产生有效地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渊源于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则可能会削弱特殊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力。在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下,一体化组织的决策机构统一掌握对外贸易政策的决策权。贸易政策决策权的转移可以产生以下两种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机制:一是“优惠淡化效应”(preference-dilution effect)。即随着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各国原有的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在整个一体化组织范围内的代表性可能会大大降低,从而削弱对制定共同政策的影响力。二是“优惠非对称性”(preference-asymmetry effect)(霍克曼等,1998)。由于各成员国从某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获益不同,所以对政策主张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作为妥协产物的贸易政策可能会降低保护程度。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还应该重点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投资的影响。

1.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主要是以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快速发展的形式而展开的,全世界贸易总额的50%~60%都发生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19年,欧盟内部的贸易额高达12685亿美元,占所有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6%。同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贸易额为4964亿美元,占美、加、墨3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9.1%。正是基于上述事实,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兰·鲁格曼认为,目前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经济全球化,而仅仅是实现了经济的区域化或地区化。笔者认为,上述看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立起来也并不妥当。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日益突破民族国家疆域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必然要以地理临近且容易实现制度协调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为开端。

另外,如果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在说大的民族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若干民族国家之间消除阻碍经济交往的障碍,形成共同的经济疆域,其最高形式就是完全的一体化。尽管我们有理由认为民族国家的存在是阻碍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却没有理由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些大国比小国林立更不利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因而不能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危害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远远高于贸易转向。所谓贸易创造就是指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贸易壁垒后所带来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加,而贸易转向则是指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贸易壁垒后所造成从非成员国进口转向到从成员国进口的贸易方向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贸易转向,因此使许多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全球的共同繁荣,并从而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特鲁曼、巴拉萨、克雷宁等经济学家曾对欧共体所产生的贸易创造及其对欧洲自由贸易区造成的贸易转向,进行了数量化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是:贸易创造远远高于贸易转移,欧共体的一体化发展并没有对其最重要贸易伙伴——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目前存在着一种研究倾向,即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简单地归结为贸易转向的结果。例如,有的学者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加、墨的3边贸易增长单纯看作是对区域外贸易壁垒的结果。1987-19年10年间,美墨贸易额增长了3.5倍,而同期中国对美贸易额增长了6.7倍,马来西亚对美贸易额增长了近5倍,泰国对美贸易额增长了4.3倍。此间没有证据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造成了严重的贸易转向。19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泰国、马来西亚对美贸易的大幅度下滑,而中国对美贸易则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动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评价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不能仅仅分析贸易问题,国际投资的发展也是衡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指标。目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引发成员国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方面展开竞争。在欧共体国家开始建设统一市场之初,美日跨国公司非常担心西欧国家取市场封闭的政策而把其排斥在外,后来他们发现区域一体化实际上是有利于外国投资的。法国传统上对外国直接投资一直持怀疑态度,而同为欧共体成员国的比利时则非常欢迎外国投资,世界上许多著名汽车公司都在比利时建立了生产基地。在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以后,在比利时生产的汽车大量涌入法国市场。这种情况使法国认识到,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壁垒措施最终将惩罚自己而有利于其他欧盟成员国,为此法国开始实施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吸引外资大国之列。其次,为防止被排斥在地区贸易集团之外,跨国公司不得不针对各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跨国投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跨国投资的目标已经不再是针对某一单个国家,而是针对某个地区。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英国投资建厂的目标就是为了更便利地进入欧盟市场。在英国决定暂不加入欧元区后,丰田公司由于担心会失去欧洲大陆和东欧市场,又在法国北方城市瓦朗谢纳新建了一个汽车厂。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成员国加快对区域外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目的是绕过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有效地占领国外市场。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壁垒的降低,则相对地降低了区域内跨国投资的动力。例如,1987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时,加拿大对外直接投资中的66%在美国,而1996年该比例则下降到了54%。美国的情况大致相同,1987-1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了约2.2倍,其中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直接投资额增长了近2倍,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额增长了近3倍,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增长了4倍多。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其他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将通过促进地区和平、维护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等方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1.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总结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的政治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提高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从而可以有效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西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在该地区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气氛,法德这两个宿敌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历史上巴西与阿根廷的关系一直不融洽,长期处于军备竞赛状态,一度曾出现过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危险,甚至两国都曾暗示要发展核武器来制服对方。然而,1986年两国签署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大大地缓解了两国敌对的民族情绪,1991年启动的南方共同市场则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APEC的出现也为亚太地区有关国家提供了多边对话与协商的平台,并使该地区许多原来敌对国家之间的信任程度得到了加强。

当然,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不仅应该分析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政治关系的走向,而且也应该分析一体化组织对外政治关系的走向。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各个区域集团之间的政治对抗,因而区域化不利于全球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益增加了对政治一体化和共同外交的要求,但并没有产生一体化组织之间相互对抗的局面。自欧共体创立以来,实现共同外交、共同防务及政治一体化一直是该组织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则明确提出了建立政治联盟的目标。然而,到目前为止,欧盟作为一个政治联盟还非常脆弱,甚至还很难谈得上是一个政治联盟。欧盟成员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另外,即使欧盟在政治联盟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政治一体化,其最大的可能是使多极化具备更坚实的基础,而不会必然产生多极对抗。笔者认为,多极化并不会妨碍全球化的发展,而只能为全球化构建起更为合理的秩序原则。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各个一体化组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和重叠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体化组织之间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的局面。在美国积极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欧盟首先与墨西哥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随后就展开了与南美共同市场及智利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APEC则把亚太地区主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澳新紧密经济协定(ANZCER)、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结合在一起。近年新加坡在参与经济一体化组织方面的动向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分别与新西兰、美国、日本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而且还正在研究与墨西哥、智利、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并积极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澳新紧密经济协定之间形成一个范围更大的自由贸易区。新加坡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新动向已经在东盟内部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目前印度尼西亚正在积极推动与美国、日本、智力、南非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泰国也正在与印度、日本、巴西、克罗地亚、俄罗斯等国协商建立自由贸易区事宜。

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这种新动向大大地加强了各个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推动着各个一体化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和协调。实际上美州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就期望通过美洲内部小的一体化组织发展与融合来促进该地区经济一体化(Raymond J.Ahearn,2001)。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内部危机挽救机制,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繁荣稳定,而且是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的重要保证。所谓内部危机挽救机制,就是指一些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起的对处于危机状态的成员国进行救助,避免危机扩大和扩散的制度体系。其目标是保障各成员国经济正常运转,防止个别国家的经济衰退演变为地区性的经济危机。例如,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时,美国克林顿从340亿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中提出200亿美元用于援助墨西哥,这不仅使墨西哥金融危机得到了及时控制,而且没有演变成为如1982年一样的南美及墨西哥债务危机与金融动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年发生的东亚货币金融危机。由于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步伐缓慢,而且没有形成地区性的危机挽救机制,致使货币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愈演愈烈,并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危机干预与挽救机制尚不够健全,还不能满足维护各个地区繁荣与稳定的需要。为此,迫切需要各个地区建立起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东亚地区在“10+3”框架下达成的《货币互换协定》就是反思历史教训的产物。

中国被孤立,被“TPP”拒绝入局,怎么破

2003年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案

一:背景

根据2002年3月5日颁布的总统令,3月20日,美国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正式启动,美国对包括钢材、长板在内的主要进口钢铁品种取保障措施,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30%不等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取的最为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和以往出台的保护钢铁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相比,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具有涉及国家众多、被调查产品范围广、保护措施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国际社会,受到保障措施限制的有关国家,如欧盟、日本、中国等,取了相应的报复或变相报复措施;世界贸易组织于2003年3月26日裁定,美国去年对 进口钢铁征收30%的关税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这个由三人组成的世贸专家小组在中期报告中指出,导致美国开征这些关税的调查报告中的论点不符合世贸组织有关保护的条款。

二:“WTO上的明珠”——争端解决机制

(一)我国首次通过多边机制处理中美贸易争端

我国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美钢铁贸易争端,就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要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次运用多边机制来解决双边贸易争端。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能够确保经济弱国对经济强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挑战,这当然包括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制解决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

通过多边机制解决双边贸易摩擦和争端,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项重大权利。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对这类争端,我们只能通过双边谈判和诉诸对方国家法院,很难获得公平处理。由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对美国这种行为共同提出挑战的或者是不满的是大多数的世贸组织成员,最主要的钢铁产品的贸易伙伴基本上都加入到中国这个阵营,那么这样一来毫无疑问在谈判中,美国处于一种很明显的不利的状态。 由此可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WTO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多边贸易机制的支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颇具特色。因此WTO争端解决机制 被称为“WTO上的明珠”。

(二)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1.磋商程序:在关贸总协定及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方面与法庭有一定的相似的地方,但最大的区别在于首先在引起贸易争端的成员国之间进行磋商,并自行解决贸易争端。因此,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第一阶段是由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磋商,甚至当案件已经发展到其他阶段时仍然可以进行磋商和调解.

2.报复机制,对违反WTO规则的有一定的惩戒性。当违背义务的一方未能履行建议并拒绝提供补偿时,受侵害的一方可以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取报复措施,中止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它义务。这意味着,当一方违背其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或一个有关协议项下的义务时,受侵害的一方在争端解决机构的授权下,可以提高从违背义务的一方进口货物的关税,所涉及产品的贸易额应相当于被起诉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争端解决程序规则规定此类报复行为应由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并尽可能在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判定在违背义务的关贸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或知识产权协定的同一部门内取。但当争端解决机构认为这样做不可能时,则可以授权在同一协定项下的其它部门取报复措施。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并且作为最后的办法,争端解决机构才能授权取跨协定的报复行为,如对于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或知识产权协定项下的义务时可授权取提高货物关税的办法,予以报复。但是,提供补偿和由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取报复是临时性的措施。最终的结果应是违背义务的一方实施建议。争端解决程序规则要求争端解决机构对案例进行审议,以确保建议的全面实施。

3.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世贸组织成员承诺,不应取单边行动以对抗其发现的违反贸易规则的,而应在多边争端解决制度下寻求救济,并遵守其规则与裁决。

(三)钢铁案中看到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执行期限过长

在世贸的框架内解决争端问题,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磋商:这一阶段最长的时间为60天。发生贸易争端后,在取措施之前,争端各方面都必须进行磋商,以寻求自行解决贸易磨擦的办法。专家组:如果磋商失败,起诉方可以要求任命专家组。在贸易争端双方提交仲裁申请后,专家小组提出裁决报告的期限一般是6个月,可以延长但无论如何不能超过9个月 上诉 : 任何一方就专家组做出的裁决均可提出上诉,上诉必须根据有关法律的问题及与上诉有关的事由提起上诉,上诉不审理现有的证据或审查新的证据。上诉可以确认、修改或推翻专家组的法律调查结果和结论。一般情况下,上诉不应超过60天,因特殊原因可以延长到90天。 争端解决机构必须在30天内接受或否决上诉报告.裁决的执行 :裁决以后,败诉方应立即纠正,如果不按裁决执行,那将做出补偿或者承担对它的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已经对各个环节的时间进行了限制,比较GATT时期的争端解决程序大大缩短了时间。但是,从向DSB提出诉讼开始到做出裁决的过程达近1年。………..如果不服裁决,可以申诉。从立案到申诉结束做出最终裁决的整个过程将要有15个月。但是,商机往往一闪即逝,经过如此漫长的等待,即便最后公正的裁决下来,并且得到了执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尤其是那些对外部经济依赖性很强的国家和部门而言影响可能已经是巨大而难以弥补的了。

三:”双面佳人”-保障措施

(一)保障措施概述

关贸总协定所致力于创建的多边贸易体制,要求各成员在处理它们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实现世界的充分利用以及扩大货物的生产和交换为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手段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但关贸总协定起草者们认识到,要想让各国积极地参与这场“运动”,必须减少它们对由此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的担忧,即由于关税的降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减少,外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可能大量涌入,对本国的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因此,他们就为关贸总协定设计了一个特别的保障性措施,即“对某些产品进口的紧急措施”(关贸总协定第19条)。根据这一规定,成员国在因不能预见的情况和进行关税减让而导致外国产品进口大量增加,以至于对本国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可以对该产品全部或部分中止谈判中所承诺的义务,或撤销、修改关税减让,即该成员可以恢复已承诺取消的配额等限制贸易的措施,或者重新提高已经降低的关税。

保障措施是给WTO成员一种机会,即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在特殊情况下援用一种有效的救济,以临时保护国内产业。 反倾销与反补贴不同的是,针对对象是这一产品的所有进口方,涉及面很广。关贸总协定在近50年的历史中,成功地组织了八轮谈判,使各成员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其他贸易壁垒也大大减少。应当说,这里也有“保障措施”的一份功劳(据统计,从1950年至1994年,各成员共取了150次保障措施),因为正是有这个“安全阀”,各成员才放心大胆地降低外国货物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使多边贸易谈判结出了累累硕果。取保障措施所必备的这些法律条件规定在WTO《保障措施协议》和与GATT1994第19条.

(二)保障措施实施的条件:

1进口增长(such increased import)

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进口增长指“数量增长”,而非进口价值或金额的增长。这种增长包括两种情况: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 绝对增长是指产品的进口数量在某一段时期内的绝对增加,如去年进口1000件,今年进口2000件。相对增长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产品的进口数量相对于进口方内部生产而言的相对增加,这往往反映在市场份额的变化方面。如,去年进口某产品1000件,同期国内产品的销量为5000件,今年进口仍为1000件,但国内产品的销量却下降到了3000件。这种情况就属于相对增长。在相对增长的情况下,进口量并不一定发生变化。一些学者指出,“相对增长”这一概念不尽合理,因为它等于是把国内产业调整的负担转移到外国产品身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体现。而在美国钢铁措施保障案中, 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实际增加和相对于国内生产增加,都属于增加. WTO专家组否认了美国实施保障措施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进口已经增长,这种增长既可以是相对于过去进口量的实际和绝对的增长,也可以是相对于国内生产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正在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存在严重损害的威胁”。 报告指出,美国夸大了进口增长的数量,把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量也计算在进口的总量中,实际上协定国之间不存在进口数量的限制。

2国内产业存在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状况

协议第4条第1款规定,“国内产业”应理解为在进口成员方领土内生产相似产品(like product)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全体,或相似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总体产量占该成员国内总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与《反倾销协议》不同的是,《保障措施协议》没有对后一种情况下产量的百分比规定下限。需要注意的是,关税同盟既可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保障措施,也可以仅代表同盟的某个成员实施保障措施。当关税同盟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保障措施时,对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认定则应以整个同盟存在的情况为基础;而当代表某一个成员实施保障措施时,则应仅以该成员的产业情况为基础来确定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保障措施的实施也仅限于该成员。

“严重损害”是指对国内某一产业的状况造成重大的总体损害。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关产业的成熟度也有所差异,因此不可能事先就何为“严重损害”确定一个非常明确的量化标准,而且这样做也并不科学。但是从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可以看出,标准问题是谈判各方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标准过高则会迫使成员在多边规则之外去寻求一些不正当的解决途径,而标准过低则会导致保障措施的滥用,进而严重扭曲国际贸易。为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统一各成员的实践,协议规定,在评估国内某一产业是否存在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成员的调查机构必须评估与该产业状况相关的所有客观的和可量化的因素。协议还特别列举了一些必须评估的因素,包括绝对或相对条件下的有关产品进口的比例和数量,增加的进口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销售水平、产量、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盈亏及就业的变化情况。从实践角度讲,要评估“所有相关因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美国小麦面筋保障措施案专家小组以一种很务实的方法确定了“所有相关因素”的最小范围,即协议第4条第2款所明确列举的因素和保障措施调查中利害关系方所明确提出的其他因素。“严重损害威胁”应理解为危急且显而易见的威胁,必须有事实依据,不能仅根据指控、推测或极小的可能性便裁定“存在严重损害威胁”。 在确定严重损害或者威胁是否存在时,ITC考虑它认为相关的所有经济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一、严重损害:国内产业生产设备重大闲置,相当数量的公司无法在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进行国内生产经营活动,在该国内产业内有重大的失业或者待业。二,严重损害威胁:销售或市场份额下降,库存多并且增加(不管保存者是国内生产商,进口商,批发商还是零售商),国内产业生产,利润,工资,生产能力或者就业下降的趋势;国内产业中的公司无法获得充分的资金对其国内工厂和设备进行更新,或者无法维持现有研发支出的水平;由于第三国市场上的进口限制而导致美国市场成为该产品出口转移的主要目标.

3、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保障措施协议》第4条第2款)

保障措施协定》第4条第2款(b)项明确规定,调查机关应根据客观证据,确定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ausal link)。对于如何确定这种因果关系,第4条第2款(b)项的第二句话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标准:如果进口增加之外的因素同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则这些因素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咎于进口增加(such injury shall not be attributed to increased imports)。这常常被称为“不得归咎要件”(non-attribution)。美国法律对"实质性原因"的定义是:重要并且不比其他原因次要的原因(a cause which is important and not less than any other cause)。因此,进口增加必须既是严重损害或者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与任何其他原因相比,又必须相等或者较大。在调查中,ITC确定了几个进口增加之外的给钢管产业造成损害或威胁的因素。在适用实质性原因标准时,ITC分析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确定这些其他因素与进口增加相比是否更为重要。ITC特别注意了钢管需求下降这个因素。ITC虽然承认需求下降导致了严重损害,但并不比进口增加重要。ITC因此得出结论,认为满足了实质性原因的标准,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

4、是否存在未预见的发展(unforeseen developments,GATT第19条)

专家组认为,在取保障措施时,必须证明未预见的发展,这在WTO法中已经得到确定。但在钢管案中,ITC报告没有提及这一点;美国后来提出的油价下降和金融危机,在ITC报告中都未予以审查。ITC报告提到油价下降,是为了审查造成损害的另一因素。关于金融危机,美国称ITC报告中说过,有些生产商认为,进口增加的一个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在该地区所造成的需求下降。但专家组认为,这很难说证明了未预见的发展。

5、是否为紧急行动(GATT第19条)

专家组认为,尽管第19条名为"对特定产品进口取的紧急行动",但条文中没再提及紧急行动一词。该规定的通常含义并不要求成员在取保障措施之前,证明紧急状况的存在;紧急行动一词只是说明了保障措施的性质。尽管标题提到了紧急行动,可能会给GATT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带来实质性的义务,但标题本身并不构成实质性义务。《保障措施协议》第11条虽然也提到了紧急行动一词,但它同样没有给成员增加什么义务。

(三) 你提高关税我以牙还牙 保障措施护身利器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美国的保障措施,不但引发连锁反应,掀起新一轮向我国出口钢材的浪潮,而且欧盟、泰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也提出了限制钢铁进口的措施,有些国家还威胁将取涉及农产品和其他工业品的报复性措施。如此循环下去,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救济以及交叉报复。只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贸易战一旦开打,很有可能波及多种产业。从经济上看,保障措施的目的是保护低效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对其他国家有竞争力的企业是一种抑制,而且处罚了最有效率的出口国,实践中也常常导致贸易额下降,政治摩擦增加(美日汽车争端就是个例子)。从关贸总协定的纪律上看,这种协议是两国间数量限制的安排,逃脱了多边体制的监督,此风若长,势必对多边体制产生破坏性作用。但由于关贸总协定并未对这个问题有明确规定,所以一直拿它没有办法,此措施也因而被称为“灰色区域措施”。

四:产品排除——平衡要求取保障措施的国内产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取的方法

美国在201钢铁保障措施中取产品排除,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平衡的需要。与反倾销和反补贴一样,保障措施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其目的是为因国外产品进口而遭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一国国内产业提供救济。但是保障措施的调查和实施往往涉及众多利害关系方的利益,除国内产业外,还有被调查产品下游产业的利益、最终消费者集团的利益以及可能受他国贸易报复影响的产业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实际上,产品排除就是在国内产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提供了一种利益平衡的机制,在保障措施过于严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通过产品排除来弱化保障措施的效果,以取得各利害关系方之间利益的重新平衡。自美国启动产品排除措施以来,多达数百种的产品得到了豁免,其主要受益方为欧盟和日本,这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因201钢铁保障措施所产生的贸易摩擦。事实上,自美国公布产品豁免清单以来,欧盟和日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进行贸易报复的,而转向争取更多产品豁免的谈判。从美国钢铁保障措施的实践来看,产品排除成为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贸易谈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美国的钢铁保障措施引起了其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日本的强烈反对,欧盟和日本均要求美国对其进行贸易补偿,并拟定了数亿美元的贸易报复清单。但是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美国配合谈判的需要,陆续公布了八批产品排除的清单,将若干欧盟和日本对美出口的重要钢铁产品排除出本次保障措施调查范围之外,通过减轻欧盟和日本钢铁生产商对欧盟和日本的压力,美国为自己在贸易谈判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性。实际上,在这八批产品豁免清单发布后,欧盟和日本实际已经放弃了其贸易报复的。

五:在规则中游戏,而非游戏规则

(一) 我国在WTO规则中游戏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

1中国的反应

我国是美国的钢材主要供应国,关税突然提高,所受冲击可想而知。中国数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钢铁产品受到美国保障措施的影响。 因此,2001年6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决定立案对钢铁产品进口进行调查后,中国即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对此严重关切,并将全力维护中国钢铁行业的正当权益并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 随后,中方聘请美国律师,于7月24日,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名义,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递交了参加201条款调查的申请文件以及对企业提供的生产数据予以保密的申请。这两份文件的按时递交,确保了我钢铁产业可全面参与后续程序的调查,并在后续程序中为自身合法利益进行有效抗辩。

公布对进口钢铁201保障措施调查案最终救济方案后,中国发表声明,认为美国的这一决定将对中国钢铁企业对美正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中国表示强烈不满;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少量对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对美国钢铁企业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美国的这一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将保留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的权利。

中国根据WTO保障措施的有关规定,于3月14日向WTO提出就美201钢铁保障措施案与美国进行磋商。中国同时发表声明指出,美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对维持国际贸易秩序负有重大责任,应当充分考虑到此举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的重大损害。事实上,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而是其内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取保护主义措施只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况且,中国向美国出口相关钢铁产品占美国进口同类产品比例很小,根本未对美国钢铁业造成严重损害,中方要求美方应充分注意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妥善解决该问题。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方希望通过双边磋商尽快解决中国关注的问题,避免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损害。 3月22日,中国与美国的201钢铁保障措施在华盛顿进行了磋商。磋商中,中国代表团严正声明美方的做法违反了WTO的有关协议,并着重要求美国正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对中国输美全部钢铁产品适用发展中国家待遇。此外我代表团还向美方提供了贸易补偿要求,并声明保留根据WTO协议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3月26日,中国正式要求与美国进行WTO《争端解决谅解》项下的磋商。 4月11、12日,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6方就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在日内瓦与美方举行了WTO《争端解决谅解》项下的磋商。磋商中,6方均对美国违背WTO有关规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保障措施表示遗憾,要求美国立即终止该措施。中国代表团还就涉及中国实质利益的问题重点阐述了中方立场。磋商结束后,6方发表了联合新闻声明。

鉴于中国已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与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项下的正式双边磋商,但美方未对中方提出的关于补偿、排除等要求给予明确答复。按照WTO相关程序规定,我驻WTO代表团于5月17日(日内瓦时间)向WTO货物贸易理事会递交了中国对美部分产品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清单中包括自美进口的部分废纸、豆油和电动压缩机。中国将在WTO争端解决机构最终裁决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违反WTO有关协议后,对来自美国的上述产品加征24%的附加关税,加征后的关税额为9400万美元。 5月27日,中国正式向WTO请求设立专家组。 WTO于6月24日设立本案中国专家组。后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争端各方进行协调,由同一专家组审理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和巴西8方提出的请求。

此外,中国自5月21日开始,对部分钢铁进口产品进行保障措施调查,并从5月24日起的180天内,对9种钢铁进口产品(普通中厚板、普薄板、硅电钢、不锈钢板、普盘条、普通条杆、普通型材、无缝管和钢坯)实施关税配额;关税配额内进口产品仍执行现行进口关税税率,关税配额外进口产品在执行现行进口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7-26%的特别关税。

2中国为保护国内钢铁产业实施的保障措施

2002年1到5月份,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冷轧薄钢板下降了61?24%,但与此同时,日本向中国出口的钢材上升了39?8%,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钢材上升了45?16%,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钢材上升了44?13%。他们的进口钢材大量的转移到中国来对我们钢铁产业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损害和威胁。 为防止国际钢材市场的过剩钢材冲击国内市场, 2002年11月19日,外经贸部发布公告:一、 自2002年11月20日起,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带)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最终保障措施取"关税配额、先来先办"的方式。在规定数量内进口产品仍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规定数量外进口产品在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关税(10.3-23.2%)。最终保障措施在实施期间将逐步放宽。二、最终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为3年(包括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自2002年5月24日至2005年5月23日。 三、 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的临时保障措施涉案产品在临时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加征的关税将予以退还,有关办法另行公布。四、 对进口份额不超过该类产品进口总量3%的原产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品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但进口商需提供来自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国家/地区的产品原产地证明。五、最终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可以根据有关情况的变化,依法审查最终保障措施的形式和水平。 至此,中国正式取了第一个保障措施。

通过这个被誉为中国入世第一案的钢铁保障措施案,中国学会了怎样在了游戏中生存,完成了从守门员到主力前锋的角色转变.以前“在世贸大门之外,中国往往是只能守、不能攻,进了大门,就可以变守为攻,利用WTO规则来保护自己.

(二) 美国的败诉启示我们要慎用保障措施

上述保障措施,有些被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至2002年7月,在WTO已经审结的5个保障措施案件中,所有取保障措施的国家都败诉了。 实施保障措施所必须遵守的条件的严格性是显而易见的。取这种措施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这些纪律体现在以下的基本法律问题:一、关于调查的问题:进口是否增加,是否存在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未预见的发展,是否为紧急行动;二、关于措施的问题:措施是否在必要限度内,措施是否遵守了最惠国待遇原则,措施是否遵守了对等性原则,措施是否遵守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豁免的规定;三、关于程序问题:是否提供了事先磋商的充分机会,是否提供补偿。

WTO对进口增加与国内产业严重损害因果关系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案件都败在这个点上。特别是因果关系的论证,如何将其他因素造成的损害与进口增加造成的损害区别开来,成为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难题。 这向我们提示:保障措施一定要慎用。

中美贸易中232和301两个数啥意思?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但随着谈判成员渐渐增加,美国在2008年2月宣布加入,已发展到12个成员国,最终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针对中国的一次美国主导世界贸易规则的行为,是意义与WTO相似的新区域贸易规则。

似乎直指中国的TPP谈判今天再次取得进展,这让中国市场走向的讨论炸开了锅。

随着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知识产权和生物制药问题上取得进展,参与谈判的各国部长对后续取得更大突破抱有积极态度。这次谈判本来原定只有两天的时间,但目前已经被延长到5天,并且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延长,似乎有一种不达协议不罢休的架势。

TPP症结:汽车贸易、新药专利保护

会议延期的原因在于汽车贸易和新药专利的谈判上陷入了僵持。其中汽车议题对日本至关重要,以丰田汽车为首的日本车商仰赖对美国市场的销售,日本希望能在汽车零件购方面有灵活空间。外媒援引消息称,在TPP谈判的汽车问题方面,美国和日本或达成一项纷争解决机制,其中包括罚金措施。该机制将施压日本向美国汽车开放市场,并相应降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关税。

而在新药专利方面,六个太平洋贸易伙伴国家正抵制美国推动的规则——保护生物药物专利八年。知情人士向路透透露,六国坚持一个较短的保护时间——五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国没有就生物医药提出正式建议,但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国“继续努力创造解决方案,以达成协议。”药物的垄断时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国家需要面临更高的医疗成本,如果更便宜的替代品需要更长的时间进入市场。

而随着汽车业议题、新药专利保护有妥协的迹象出现,今日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知识产权和生物制药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本来看似困难重重的TPP如今正渐渐向现实靠近。

这一次轮到中国被孤立。为什么TPP没有中国?

对比WTO追求的是降关税,TPP追求的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包括什么呢?包括0关税、包括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所有经济监管制度都必须统一标准。细分领域有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信息自由。说明白点就是禁止各种门槛、操纵、补贴等,而这些条件和贸易准则中国目前还远远达不到。

如果说美国的一切动作都在针对中国是有阴谋论之嫌,但在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大跨步改革的节骨眼,现在在TPP上搞这么一出“火急火燎”,似乎多少都有点和中国过不去的意思。

从理论上和TPP的规则上说,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TPP,但惟独中国不行,用TPP一位官员的话说,“TPP是一个只禁止中国入内的俱乐部。”当然,TPP拒绝中国加入不会是从程序上生硬的拒绝,而是用“绿色壁垒”的方式将中国拒之门外,反正中国就是不符合条件。

中国加入TPP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是国有企业障碍。TPP主张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其他待遇的贸易条款,国有企业应同私营企业一道公开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公司治理结构和与相关的信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涉嫌违反符合行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的国企规模相当庞大。财政部曾经公布数据,2013年我国的国有企业总资产104.1万亿,相当于GDP的近两倍,同年中国GDP58万亿。而美国的国企规模很小,有统计生产总值仅占美国GDP的5%,美国联邦层面(即中央企业)仅有20多家规模较小的公司,而我国的中央企业多达112家,而且都是巨无霸,世界《财富》500强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三家企业挺进前十。所以,一旦按照条款,对等开放,中国必然吃亏。

而且,中国加入TPP协定的其他障碍也不小,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知识产权等,每样都是高标准。其中,环境保护,贸易保护中是绿色壁垒。TPP主张在生物和贸易多样性、多边环境公约、环境保护分歧领域、海洋渔业捕捞等方面提出高标准要求,2015年中国新环保法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可以行拘企业负责人,近期也出现1580万元的天价罚单,对我国环境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要看到,这些工作还局限在环境污染层面。

劳工权益挑战不小,贸易保护中的蓝色壁垒。美日等国提出的劳工贸易规则,注重劳工在商品生产中的工资待遇和环境条件,强调劳工的价值关注和企业对环境、消费者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些年中国工人工资在上升,劳动力成本增长,但目前依然难以改变劳工价格相对低廉、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得不到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距离美日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的事实,以及中国劳工组织在劳工者保护中的缺位问题。

美国的目的?

美国通过TPP谈判可以对中国东盟FTA(自由贸易协定)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国经济在该区域的影响力,确保其东亚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一旦谈判达成,美国将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制定新的规则。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具有对内开放、对外限制的特征,因此,在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降低的同时,对区外经济体则构成更高的壁垒,会产生贸易转移的效果。美国积极推进TPP的根本战略目标,就是保持和扩大自己的版图,重新构建信用体系,继续持保持美国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有观点认为自由贸易是美国立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因此推动国际之间的自由贸易对美国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来WTO承担了部分功能,但是目前WTO陷入僵局,日渐式微。一但协议达成,WTO将名存实亡。

中国的现状及选择?

TPP相关成员国一直在协商探讨相互争取利益,导致进度十分缓慢(有可能继续拖延),虽然TPP是开放成员国市场,亚当斯密也在《国富论》中一直强调开放市场少收税百利而无一害,TPP更是宣称零关税的香馍馍,但毕竟是国与国之间交易,中间牵扯到文化、传统、宏观控制(其实是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获取更多利益让他国获得更少)。但是毕竟是有很大的利益在其中,所以一旦成立必将减少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而一旦外界需求减少,对于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来说是巨大挑战,中国的发展必然受其制约。TPP把中国排斥在外,中国出口下降,经济更加萧条。

但中国也有应对措施。TPP对于中国来说也不是非加入不可,TPP的很多条款高于国家主权,有诉讼要国际仲裁机构和法庭判决,而这些机构都在美国手里,如中国加入TPP,那中国要吃很大的亏。

TPP这类协议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代表了大国的利益。小国在协议中并没有发言权,先不说协议在诸多困难和利益因素前能否达成,协议签订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国就已经沦为了被大国剥削的对象。对中国来说TPP的条款条条与中国国策相背,想要跟着玩只能改国策或是低头,而这一点放到40年前还可能玩的通,现在中国手里有筹码,可以选择的很多。

现在中国需要做的就是跟周边国家签自贸协定,搞好一带一路,拉拢好俄罗斯和欧盟,专心走好自己的路,并没有必要对TPP感到惧怕。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现在大家都想跟中国经贸建立联系。只要改革的力度够,步伐够坚决,美国演这么一出甚至会进一步增强中国对改革的决心和速度。

最后援引一段环球评论就是,中国人需要带着自信观察TPP的谈判进展,以对中国贸易利益的冷静权衡来评估我们加快推进亚太自贸区与是否参加TPP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方的着眼点一定要避免地缘政治化。

因此TPP签成签不成,对中国的利弊影响未必是美国人能拿捏得准的。WTO的主导者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后来有了华丽转身的进入。如今的中国有更高能力驾驭世界贸易形势中的不确定性,签城下之约的那类角色好像已不再属于我们。

商务部称对TPP持开放态度

据商务部网站,10月5日,美国等12国经贸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历时5年多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下简称《协定》)谈判结束。各经济体均表示关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协定》是当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自贸协定之一。中方对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均持开放态度,希望《协定》与本地区其他自由贸易安排相互促进,共同为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5日上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规模占全球4成的巨大经济圈将应运而生。

日本或将在扩大出口汽车等工业品及进口食品降价等方面受惠,但随着新设大米零关税进口框架以及下调牛肉和猪肉关税等部分开放措施,日方恐将在农业领域遭受打击。为了把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将着手出台增强农业实力的措施。

TPP谈判始于2010年3月,日本于2013年7月加入。谈判争取原则上取消所有产品的关税,缔结“历史上标准最高、最具进步意义的贸易协定”(总统语)。TPP囊括劳动者和环境保护、国有企业优惠限制等迄今贸易协定从未涉及的领域。

部长会议于9月30日开幕,为期两天。由于谈判在生物药品及乳制品领域难以取得进展,会议日程被延长。

一旦TPP达成实质性的协议,有分析指出,这种关税同盟必将对中国形成巨大的贸易歧视与贸易转移效应。亚太地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对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额占据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排在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但中美、中日和中韩之间却没有签署双边自贸协定。此外,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在对没出口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随着日本等其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加入,对中国贸易转移的效应会进一步地加大,TPP将会挤占中国出口市场,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内不少观点认为,TPP为中美关系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借助规则的力量,既可以确保美国对华长期优势,又能维持中国的长期增长和稳定,这是对美国最好的一种选择。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从短期来讲,中国加入是比较难的,因为美国已经讲了,中国如果作为后来者要加入,必须一对一的和TPP的所有成员进行双边谈判,并且取得对方的认可,如果要和美国、日本进行双边谈判,并且要经过它们国会的批准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此外,从中长期来看,美国肯定会要求我们先签署中美的BIT双边协议。最后,它还要看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措施和它所倡导的贸易投资新规则是否契合,以及未来设TPP的文本协议公布了,我们对于其中很多边境后的规则的认可程度又将是什么样,这些因素都将决定我们是否会参加TPP。

美国国内多方反对TPP协议

批评家认为该协议将让更多的工作与商业机会转移到国外,因为美国企业一直寻求利用新兴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以美国劳工总会与产业劳工组织为首的民主党与工会认为TPP将伤害美国劳工,因为美国企业在将工作机会转移到海外方面有更高的自由度。批评家希望得到有着谈判的更多细节,因为TPP谈判一直是在幕后秘密进行的,他们在等待具体条款的公开。

福特汽车在TPP协议签署后迅速回应称,建议美国国会拒绝TPP贸易协议,TPP协议未能解决汇率操纵问题。

TPP也是美国大选的热闹讨论话题。

共和党热门候选人特朗普反对TPP,他曾表示,“TPP是对美国企业的攻击,它不能阻止日本对汇率的操纵。这是一个坏的协议。”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表示,“华尔街与大公司又赢了,我们应该阻止跨国企业为追求利润而让我们做出牺牲。”

求中美贸易论文一篇

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当地4月5日,特朗普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此前,美国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

4月4日,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在这场中美贸易摩擦中,有两个高频词:“301调查”和“232措施”。这两个词到底指什么?又有什么力量竟然可以挑起中美两大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我认为301调查也好,232措施也好,都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而232措施针对的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更只是一个借口。”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访时表示。

232措施

据了解,美国232调查,是指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特定产品进口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进行的立案调查。

2017年4月20日,应要求,美国商务部对进口钢铁产品启动232调查;?2017年4月27日,应要求,美国商务部对进口铝产品启动232调查 。

华盛顿时间2018年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的国家安全调查(232调查)报告,认为进口钢铁和铝产品严重损害了美国内产业,威胁到美国家安全。美国商务部据此向特朗普提出建议,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等进口限制措施。

2018年3月8日,特朗普签署公告,认定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决定于3月23日起,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即232措施)。

但在赵萍看来,发起针对钢铝的调查只是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一个借口。“的确,美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进口国,而中国是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和钢铁生产国。但以全球钢铁产能过剩作为借口对中国挑起贸易摩擦,实际上只是掩人耳目。”

她进一步分析,因为钢铁产能过剩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只是中国。比如日本、印度等国家都存在着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世界钢铁协会也表示,钢铁产能过剩需要全球共同面对。而美国把矛头指向中国,一方面因为钢铁征税比较多,另一方面也是想以此为借口,挑起中美贸易摩擦。

同时,已于3月23日起实施的232措施中,欧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经济体的钢铝关税得到暂时豁免。这在赵萍看来,也是一种外交孤立中国的手段。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亦认为,这些经济体获得豁免的重要条件,就是跟随美国加入制裁中国钢铝的阵营。“它们为保住自己在美国的利益,不得不屈从于特朗普。如此发展下去就不仅仅是两国的贸易摩擦了。”

美国公布301调查项下对华拟征税商品清单是基于301条款,而301条款则是美国《1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通常而言,“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授权条款。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迄今为止美国已120多次举起301“大棒”。

此次特朗普于当地时间22日在白宫签署针对中国的总统备忘录即是基于“301调查”的结果。

在赵萍看来,此次美国发起301调查并签署总统备忘录的真正目的,是因为随着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逐渐落地,中国的产业从原来的重化工业进入到具有更高价值、更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美国产生了危机感。“美国之所以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挥出‘大棒’,实际上就是想遏制中国的发展,避免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当中与美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赶超美国。”

美国的担心不无道理。早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就显示,通过对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的计算表明,过去20多年,中国属于综合国力上升国, 即“走上坡路”,而美国属于综合国力下降国,即“走下坡路”。中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4.03% 上升到2013年的16.57% ,上升了12.54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则从占世界22.71% 下降到2013年的 16.32% ,下降了6.39个百分点。

而据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的测算,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2018年的GDP很可能达到美国的2/3,与美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差距正在逐渐缩短。

“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专利申请的数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美国,这让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了更多的危机感,它希望通过像301调查这种非常规的手段,以及反倾销、反补贴的行为来挑起更多的贸易摩擦,使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差,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速度。”赵萍表示,美国这样做是因为有过成功的经验。在历史上,美日贸易摩擦时日本的经济正在不断崛起,并且日本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渐与美国缩短差距。从60年代的纺织品贸易到70年代的机电产品贸易,美国不断向日本增加贸易摩擦,最终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使日本的贸易条件迅速恶化。

因此,美国希望通过这次贸易摩擦可以实现在经济上打压中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的策略。从而迫使中国像当年日本一样委曲求全去接受它的谈判条件。

但这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看来,美国此举是“老脑筋”,把上世纪80年代的老办法搬到现在,是对时代,也是对中国的误解。中国在经济上不依附美国,完全会独立自主做出决策。

赵萍进一步分析,首先,中国和日本不一样,虽然外贸在中国的GDP中占比较高,但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可供整合的较少,因而腾挪空间比较小。而中国是一个大国,不只是经济体量大,而且幅员辽阔,经济梯度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因此中国可以在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的时候,更多的利用国内市场去消化外来的压力。

其次,从外交角度而言,中国与日本当年的状况也不一样。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一直依附于美国,而中国历来自主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这样的多双边机制,使更多的国家享受到中国发展的成果。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崛起,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参与全球治理,和美国的单边主义,美国之上,唯我独尊的全球治理理念大相径庭。“所以我认为美国要想在中美关系当中重演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应该说是一厢情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美国也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磨擦。近年来,两国在诸如纺织品贸易、市场准入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华最惠国待遇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都发生过纠纷。加深对美国贸易政策和立法的演变历程及其经济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关系和纠纷,为改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正确看待中美贸易争端

(1)中美市场准入争端

市场准入问题是中美贸易的本质问题,也是中国加入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对美国拓展出口意义重大。因此,美国近年来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打开中国市场,为美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对美国产品封闭市场,批评中国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中存在的许多“障碍”和“壁垒”,如繁琐和复杂的进口管理和许可证制度、进口限额管理的不公开、贸易管理和法规透明度不够等。此外,美国还指责中国对服务行业过度保护,特别是在美国特别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和会计师事务所、运输等领域中国的开放度太低。美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做文章,并频繁地向中国施加压力,充分体现了美国贸易政策及策略由追求竞赛规则的公平合理转为追求竞赛结果的对等性,由单纯限制进口转变为限制进口与积极扩大出口相结合,通过增加出口,改善贸易状况,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与美国的阻挠

我国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和自己的国情,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多边贸易体制,这是我国的一个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和开放市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进口关税水平大大降低。而美国无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以成熟发达国家市场开放标准和经贸管理的做法来要求中国,要求中国承担与自己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过高的义务和责任。美国还抬出其国内的贸易立法单方面给我国施加压力,以贸易制裁和报复主义的措施相威胁,力求迫使中国作出更多的开放和自由化的减让,扩大美国从中国发展中所获取的份额。

(3)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中美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屡有争端。早在1989年和1990年美国就根据美国特殊301条款,把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以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取有效措施为由将中国列为特殊301条款“重点国家”之一,并以价值28亿美元的贸易制裁和对中国某些出口产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相威胁,要求中国与之签订旨在制止对计算机软件和音响制品的盗版行为的贸易协定。此后,美国又于1994年和1996年多次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做文章,并以高额的贸易制裁相威胁。美国的做法其实质是将知识产权同贸易利益、经济实力挂钩,利用贸易问题和贸易手段外交手段将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法规强加于其它国家,其实质是一种美国利益至上的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从表现上来看特殊301条款执行一套严格的程序,但是它的实际执行往往取决于美国当年的贸易状况和对因贸易伙伴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损害的美国利益进行的判断。对此,美国贸易代表有较大的自由裁定权。

2、取正确的策略对付美国的贸易政策和贸易立法

(1)坚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竞争力,这是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加强同贸易对手谈判和协商中的力量,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只有经济强大了,外国才会以更加平等的态度来处理双边的经贸磨擦。

(2)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改善进口管理体制,增强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促进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经贸管理和规则的学习,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的贸易制度和贸易管理模式,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和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做法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有、有步骤的逐步实现,然而,对于危害我国基本经济利益和属于原则性和立场性的要求和做法我们要坚决顶住压力,维护我国基本的经济利益。

(3)争取早日加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利用多边机制的约束来抵制霸权主义的贸易,争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所应得到的适当保护的权力和我国正当的经济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大势所趋,我国应积极利用多边机制来妥善解决同其它国家的贸易争端,更好地协调对外经贸关系。依靠多边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个别国家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制裁的泛滥。

(4)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在中美贸易中,由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常常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强烈的进攻性,它不仅在谈判中态度强硬,而且常常诉诸单边行动,以贸易制裁威慑中国,给中国提出过高要求。针对美国的做法,我国应该加强贸易的宏观监督和管理,合理调控贸易流向,避免出口过于集中于某些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探索同其它亚洲国家、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多种形式的经贸往来,减少对某单一市场的过份依赖,分散贸易风险,尽量减少和避免在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为我国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力度。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起,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2]?

2.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

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摩擦问题,一直是困扰中美贸易的重大问题?纺织品一直是中国对美出口的重要产品,纺织业在美国已经是夕阳产业,加上中国纺织品的冲击,近年来,美国纺织业的失业率逐年上升,美国对我输美纺织品一直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限制我纺织品输美?

3.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屡起风波?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知识产权的争端此起彼伏?美国对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努力始终感到不满意,多次挥舞301条款,对我国进行制裁和指责?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联系加入WTO前中美贸易争端的起因,不难发现,加入WTO后双边贸易平衡问题仍是导致中美经贸摩擦的症结所在?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是如何形成的?美方认为,主要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比如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商品倾销?对出口商品进行补贴?非法转运与盗版的猖獗等?而中方认为,美对华贸易逆差实际上被大大的高估了,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87—1992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是逆差,到1993年才出现顺差,其后的贸易顺差差额也完全不像美方统计的如此之大?双方统计上的偏差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剔除这一因素,近年美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主要来自以下原因:

第一,美国对高科技出口的管制政策?中国的低工资使得中国的产品成本低?价格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美国科技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然而,美国对华却实行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政策,这是影响其贸易平衡的关键?

第二,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增多?这是今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在华外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进行生产,将产品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返销到本国或其他国家,使得中国的出口猛增?

第三,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出口贸易额的下滑,而不是进口贸易的激增?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在过去两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相反,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却在增加?

第四,中国企业像海尔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和投资?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另外,导致中美经贸摩擦频繁发生的还有政治因素?即美国想“通过全球商业协定输出它的自由市场价值观念”[3],利用与中国的经贸交往来促使中国政治发生变化,这是典型的以经济手段促“和平演变”的表现?

当然,在中美经济关系中,中国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某些问题的确也是造成中美经济摩擦的一个原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这些不完善的地方正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加以改进?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针对中国的“年度过渡审议机制”的审议结果表明,中国在经济体制上的改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

三?中国应取的对策

1.妥善处理中美双边经贸关系

妥善处理中美经贸关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说明发展中美贸易关系是中美多方面合作的经济基础;双方互赢,且美国是巨大收益者,造成美中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美过度限制对我技术出口;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对我发难,既不符合WTO规则,也有损于美国经济发展和美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多方面合作,应从加强和发展中美合作关系的大局来处理贸易问题?其次,在美国重点关心的贸易问题上,取灵活方式,通过双边协商,适当扩大美国具有代表性产品的进口,同时,敦促美国放松对华出口限制?再次,注意发挥在华美资企业的积极作用,中美贸易关系一旦紧张,在华美资企业也将成为直接受害者,应当劝说美国懂得维护中美经贸关系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最后,维护对美出口的良好秩序?我国要充分发挥各级?商会和大企业的作用,加强对美出口秩序的协调,避免造成内部恶性竞争及引发出口贸易纠纷?

2.积极应对中美贸易纠纷

为解决贸易不平衡带来的贸易纠纷问题,从出口产品来看,我国应当在劳动力密集的低档次产品方面取必要措施进行调整?例如,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淘汰一批运作不规范?加工增值少?管理漏洞大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自主限制,我国可以主动地?有步骤地推动产业升级和出口产品的升级?但是,在资本密集的高档次产品或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应依据WTO规则,积极取措施应对,推动出口[5]?

3.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逐步改变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

在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战略调整阶段时,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发展内需型经济要求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国内市场的对内和对外开放,国际市场的扩大和不断深化,既是建设开放型经济的题中之义,也是发展内需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大力推动内外经贸一体化?全球物流的综合运作能力以及全球供应链管理?发展内需型经济要求结构深化,变投资和出口为消费?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净差额)?不断深化内需,尤其是培育和扩大包括住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信用消费?负债消费?农村最终消费?休闲服务消费?人力投资等新内需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以内需为主逐步延伸扩展到外需,并努力促进满足外需能力的不断转型升级?

4.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可以考虑分几个阶段来进行:一是未来五至十年的起步阶段,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模式?地域?途径和管理体制?投资企业以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外向型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主体,投资领域主要是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及为国内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研发?销售和生产环节?二是未来20年的稳步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一批中等规模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逐步培育起国际化的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三是在更长时期内发展全球生产体系,形成一批有全球竞争实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和企业,这些企业具备在全球市场上配置供应链和技术创新能力?

5.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汇率机制问题

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必然要求?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必须慎重,应选

择就业压力较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市场相对平稳的时机改革?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培育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意识等,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积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702/20070204344141.html,2007-02-02.

[2] 李月芬.中国何以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73-80.

[3] 诺姆·乔姆斯基.对自由市场的狂热: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输出美国的价值观[J].中国与世界,1999(29).

[4] 李双元,蒋新苗.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5] 贾海基.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之合理性研究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7):9-14.